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武汉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交通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其行进或行驶速度一般3~15公里/小时之间。我国城市人口集中,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在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占有很大比例,而目前我国对于城市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机动车为主的快速交通系统上,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对慢行交通的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慢行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助动车为补充的交通系统.慢行交通承担了居民中短途出行的大部分需求,是其他出行方式的拓展、延伸,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慢行交通是指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合理规划慢行路网系统,积极创造无障碍步行交通条件,打造安全、舒适、宜人的步行出行环境。一、步行交通和自行车出行系统规划原则1.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慢行系统穿插渗透于城市交通的各个区段,其规划  相似文献   

4.
结合武汉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从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和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探讨武汉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改善策略,以期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让慢行交通系统回归城市生活,在城市环境保护、绿色出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温室效应等环境难题,需要积极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交通作为低碳城市的主要推动力量,作用尤为突出。在阐述低碳交通的内涵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低碳客运交通系统的横向结构及纵向结构进行分析,针对低碳客运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改善慢行系统环境、完善紧凑型土地利用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等低碳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的是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降低城市空气污染。在《意见》的引导下,很多城市着手或已经开始了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7.
数字     
<正>42条天津市计划在中心城区核心区包括南京路在内的7.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绿色交通慢行系统,将涉及改造42条道路。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北京市选择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奥林匹克中心区3个区域作为倡导无车区,鼓励人们结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并更加频繁地选择步行、骑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8.
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析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合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随距离和综合交通条件而变化的内在规律,以居民出行距离分布特征为基础,论证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全过程广义效用值边际效应,综合构建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出行选择模型。以某中心城市为例,计算结果表明:以出行距离分布特征为基础,考虑城市综合交通条件,结合未来客运结构辨识而建立的城市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特征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快速交通建设与居住选址决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出行的目的、时间、流量及其空间的分布、方式等几方面阐述了快速交通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布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理论上 ,应用时空替代效应分析了快速交通建设与居住选址决策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合以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合理高效的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和提高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运输效率乃至整个城市交通综合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城市客运枢纽规划的基础则在于对旅客出行与换乘行为规律的把握。如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满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需求,提供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综合交通方式融合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源于城市交通发展过快,相关配套建设未能跟上,从而形成交通拥堵、道路资源面临严重不足及信息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作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将在提高道路利用率和交通方式衔接上发挥重要作用.所谓综合交通方式融合,实质上是综合交通的一体化,是指通过对交通系统的技术、管理、政策、信息以及配套设施等各方面的整合,促进交通系统内部各方式之间的共享与整合,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形成一个高效、可靠、协调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构建区域统筹的开放交通,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构建新城内部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处处可见林荫道,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人民日报》在谈北京行政副中心怎么建设时,认为"通达的交通,相当关键"。针对"互联网+交通+汽车"概念的提出,我们要考虑如何使之成为现实的产品和市场,还要思考新时代和新技术条件下,交通的新结构是什么?新市场在哪里?社会和公众的接受度如何?  相似文献   

13.
出租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的辅助公共交通.出租车提供的是一种"门到门"、不定线的便利服务,解决了轨道交通、常规公文等公交方式步行到站、步行离站的缺陷.出租车行业发展能否有效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公众出行、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等方面以及交通网建设全过程进行管控和服务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互联、感知、分析、控制、预测等能力,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完成交通运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荷兰铁路为例分析不同交通方式在参与铁路出行过程中的角色和出行距离特点.小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是铁路车站客流集散的主要交通方式.居住地端集散距离在1.5 km内,步行为主要的集散方式;在1.5~3.5km之间自行车为主要的集散方式;大于3.5 km公共交通为主要的集散方式;在活动地端步行的集散距离达到2.5 km,大于2.5 km后公共交通为主要的集散方式.小汽车在车站的集散中所占比例较小,总的趋势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使用率缓慢上升.荷兰铁路车站可达性的相关特点,比较符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列车运行规划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推动秦岭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亟需加快完善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在分析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秦岭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设想,充分发挥秦岭旅游区综合交通的功能定位,提出秦岭综合交通系统线网架构方案,形成“南北两翼,东西组团”的秦岭综合旅游交通格局。从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区内干线交通网络建设、观光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架构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出行需求的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多个大中城市原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这就需要增设轨道交通线路.不同线路敷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原有城市氛围、原有线路融合等因素,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城市不同方向发展,这需要通过对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不同敷设方式特点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交通方式,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强调它必须与城市发展规划一同设计,适当超前开发。最后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选择和国产化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城市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一家的事,遇到交通拥堵就埋怨交警哪去了。事实上,影响道路安全畅通的因素很多,人、车、路、环境无一不重要,任何一个环节不足都会影响甚深。其中,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对安全畅通起关键作用的路的设计合理、科学与否,其交通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出行者的出行质量,影响交通的安全、通畅、环保、有序、便捷及其效率化。仅这一问题,就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而非公安交管部门一家所能解决。为此,本刊邀请交通工程专家、实验交通系统和交通设计理论的提出者、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带头人杨晓光教授详述交通设计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期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公安交管秩序、交通设施等专业的读者阅后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城市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一家的事,遇到交通拥堵就埋怨交警哪去了。事实上,影响道路安全畅通的因素很多,人、车、路、环境无一不重要,任何一个环节不足都会影响甚深。其中,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对安全畅通起关键作用的路的设计合理、科学与否,其交通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出行者的出行质量,影响交通的安全、通畅、环保、有序、便捷及其效率化。仅这一问题,就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部门,而非公安交管部门一家所能解决。为此,本刊邀请交通工程专家、实验交通系统和交通设计理论的提出者、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带头人杨晓光教授详述交通设计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期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公安交管秩序、交通设施等专业的读者阅后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