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货运超限超载运输既严重危害公路运输安全,又极大扰乱公路货运市场秩序。本文通过总结现阶段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围绕影响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因素进行分析,对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业务流程、监测点技术要求、布局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国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依托固定治超站点的治超方式存在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执法效率低。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执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公路超限工作的治理水平。传统的治超方式存在执法效率低、消磨一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超限超载车辆绕行逃逸路线增多,货运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执法者水平高低不同,若是工作中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矛盾引起冲突,影响治超工作实效。重庆市积极引入"非现场执法模式"治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执法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治理超限超载工作的行为模式和管理模式,其中,非现场执法是推动路面和源头治理超限超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全国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都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治超非现场执法建设。治超非现场执法的主要依据为《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超限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62号令)。货车公路运输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的业务框架,主要由违法数据采集系统、违法数据确认系统、非  相似文献   

4.
<正>治理车辆超载超限("双超")工作是"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头戏。治超的力度有增无减,"双超"越严重,治超的力度就越大。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完善自身的路政管理工作、探索适合自身的治超方法。中国公路学会围绕治超开展了大量工作。4月13日至14日,中国公路学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主  相似文献   

5.
正在治超执法实践中,治超执法力量相对不足和执法效率不高,一直是治超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本文从浙江省治超非现场执法实践出发,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在公路治超领域的应用。新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证据包括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在法律层面明确了视频、称重等证据的合法性地位。因此,治超非现场执法在法律上是可行的,动态称重设备经质检部门检定后,即可作为执法依据。同时,《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  相似文献   

6.
货车超限超载运输严重损害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公路货运市场秩序。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交公路发〔2017〕173号)发布,本文对联合执法常态化下公路超限检测站治超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运行监督等业务模式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为进一步巩固公路超限检测站联合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时至今日,我国的治超方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原始的人工甄别、低速预检、高速预检,到2016年交通运输部第62号令《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的非现场执法。人工甄别阶段,主要依靠路政人员判断,拦截车辆进入治超站,人工测量复核审查车辆是否超限;低速预检阶段,在治超站建设了专用车道,引导车辆进入车道甄别嫌疑车辆;高速预检阶段,  相似文献   

8.
治超利器     
正治理超限超载车辆高度依靠和依赖工具,而工具的精准度和便捷性直接影响治理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超需要利器。计重工具是治超过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具,近年来对计重工具研究非常深入,技术发展飞速。非现场治超主要根据远程技术检测和监控设备记录资料,并加以分析因此远程检测和监控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已经成为公路治超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要览     
正京津冀三地协作联合治超近日,由天津市牵头、与京冀携手开展的京津冀联合治超"护城河一号行动"启动。据悉,京津冀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合治超机制,坚持交通、公安联合执法,强化对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网的管控,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实施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和路面动态监控设施建设,开展非现场执法试点。严把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入市源头,做好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的移送和查处。严格落实违法驾驶员"黑名单"制度和"一超四罚",对严重违法失信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和相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日起,浙江省诸暨市境内7条公路正式实施非现场执法智能系统治超,这标志着诸暨正在大步跨入"机器换人"的科技治超时代。除了已投入运行的省道绍大线点位,诸暨市省道03东复线、东三环线、五桥线、诸店线、枫谷线、十店线6条线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智能系统试运行已于4月30日结束,5月1日零时起投运。新投入运行的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是现代高科技智能系统,具有远程监控、即时抓拍、自动称重、数据共享等多种功能,在车辆通过检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重庆市交通和公安部门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对高速公路入口及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进行检测;调整优化国省干线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布局,指导完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加快推进公路超限运输动态监控检测执法系统建设等。联合治超和科技治超成为重庆超限超载治理的双重模式。目前,重庆市"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路网加速形成,"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地方干线公路通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村交  相似文献   

12.
正超限不停车检测技术是治超非现场执法的关键。超限不停车检测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福建治超工作向前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思考。本文就福建超限不停车检测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其他省份的治超工作提供了借鉴。福建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在厦门市海沧大桥治超预检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于2015年确定了5个治超不停车检测系统建设试点工程,明确  相似文献   

13.
正非现场治超检测称重系统,是专门用于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进行超限超载检测的产品。采用一体式高速动态轴重秤及AW1000高速动态称重仪表,外配控制柜、车牌识别系统、LED情报板、声光报警器、检测计算机和软件等。该产品可直接安装在国道、省道主线以及高速入口处,可以准确检测货运车辆的信息:车型、重量、车号、速度、超限超载率等数据。依法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特别适合非现场执法治超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0月12日,杨传堂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电视电话会上强调,"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一直以来,公路治超工作饱受社会争议,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智能信息检测和监控系统,实施信息平台监控下的非现场执法,使现场无人智能系统完成取证与非现场履行执法程序的人员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和系统功能完  相似文献   

15.
自2014年7月1日起,广西启动治超新模式一一利用全区收费站通行信息监测设施,自动采集和汇总超限超载车辆的通行数据,上报区治超办,并作为依法进行后续监管和处罚的证据。这种动态监管与后续处理相结合的执法新模式,有利于减少路面现场治超,有利于防范公路“三乱”现象,有利于理顺运输市场秩序、促进公路运价理性回归。广西的治超新模式,值得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分析公路超限运输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肯定交通、公安部门,以及公路经营企业等多方主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治理超限运输的行为。合理利用各方主体资源,发展科技治超,成为多方主体综合治理超限运输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形成超限治理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公路超限治理执法主体路径,提高治超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技术     
正浙江嘉兴首个路警联合执法监控设备正式启用近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道桐德公路石门大桥南桥头安装的货运车辆不停车称重和违反(限重)禁令标志指示的路警联合电子抓拍信息采集系统正式启用,通行车辆违反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及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要求的,将以超限、违反禁令标志指示的交通违法行为予以处罚、记分。非现场执法模式是"互联网+"公路交通执法的新理念、新模式,对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路产路权、优化道路环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20年桐乡市制定了"公路非现场执法车道三年(2020年-2022年)建设规划",计划将非现场执法模式在普通县道公路逐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8.
“固定治超一道关,执法如山难过关;流动治超一把锁,源头治理没法躲”。这是人们对湖北当阳市超限治理工作的形象描述。该市公路段超限检测站作为全国首批建立的站点之一,面对严峻的治超形势,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法,治超攻坚,在“四个结合”(全面治超与重点治超相结合、固定治超与流动治超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公路治超与社会治超相结合)上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9.
8月18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启动新一轮的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本次治超可谓重拳出击,不仅统一了超限与超载的认定标准、规范了公安部门与公路部门协作的执法流程、强化源头治理,而且提出了信用治超、大数据治超等新思路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科技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治超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是推动治超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湖南省治超工作逐步走入常态化,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和科技治超,充分利用物联网监管手段,通过重塑和优化治超业务流程,推进治超工作精准化、常态化,有效解决当前执法人员不足、治理手段不强等问题,以自动检测代替人工检查,科技手段代替人海战术,全面提高治超监管范围,连成片、形成网,让违法超限车辆无路可走。目前,湖南省编制完成了"一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