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是医疗服务的购买方和提供方通过对话和谈判达成协议,就医疗服务的范围、价格、质量等进行规范,以明确双方责、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对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制度框架;对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总结,划分了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基本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探索实践中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寻求我国医疗保险谈判机制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医疗保险谈判是新生事物,谁来谈、谈什么、怎么谈,需要一个相对明确的基本框架,以便各方在一定的框架下开展具体的谈判。依据国内现状和国际经验,我们初步搭建了一个我国开展医疗保险谈判的基本框架。基本框架包括谈判主体定位和谈判层次、谈判原则、谈判内容、谈判规则和程序、谈判结果的应用以及谈判的争议处理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旅居德国的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谢方描述的情境中,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是这样一位令人亲近的人:每次来德国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遵约委员会工作,他都在我家下榻。吃完早餐都会帮助收拾杯子,说声‘谢谢’。然后他骑着我儿子从跳蚤市场买的破自行车,沿着莱茵河去联合国总部开会,直到深夜回家。在同事看来,苏伟也是一位率性随和的学者型官员,讲话率直,不讲官话。就是这样一位绅士,在20多年的国际气候谈判桌上,  相似文献   

4.
破解医保谈判机制的博弈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改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镇江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在15年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尝试运用谈判机制服务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医疗保险谈判机制建设本身兼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笔者在前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谈判机制建立的背景及作用,谈判方式的应用及评价,谈判机制的基本框架,接下来如何进行谈判机制建设便成为关键问题。而了解当前医保谈判机制的制约因素正是推动其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周尚成 《保险研究》2011,(12):88-96
根据国际上的谈判模式分类,医保谈判模型可分为两类:个体谈判模型和集体谈判模型。个体谈判模型分析,医院如果长期恶性竞争,势必都争取不到更多的医疗收入,因此对于医院来讲,合作是最佳的选择,这种合作博弈的结果是正和博弈;集体谈判模型则认为,医保联盟合作博弈是一种理性选择,医保分会道德风险会造成医院的损失,可通过医院的集体威胁...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险谈判机制“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来说,医疗保险谈判是新生事物,为什么要谈判、谈判是什么、谈判的意义何在、谈判什么、如何谈判,都是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因此,本刊将分期介绍探讨谈判机制建立的背景及作用,谈判方式的应用及评价,谈判机制的基本框架、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等,让读者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谈判机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8.
邓瑾 《金融博览》2007,(7):36-37
6月在德国举行的G8 5峰会,为过去一年来已经变得炙手可热的气候变化议题再添政治推力,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即将进入关键期.这场被认为是继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最重要的国际谈判,本质上是事关国家利益的经济战.欧盟试图在气候变化这个将重新制定全球经济发展规则的问题上重建其全球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而进入倒计时状态时,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按时坐到了非洲德班国际会议中心的谈判桌前,以试图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为2013年到2020年全球各国的减排勾勒出一幅具有约束力和协同性的新框架与机制。然而,由于不同经济体的利益纠葛与缠结,新一轮谈判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取得实质性共识与成果却充满了悬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认识医疗保险谈判机制,从上期开始,本刊刊发一组关于医保谈判机制的系列文章。上期文章《医疗保险谈判机制"释义"》阐述了谈判机制建立的背景及作用,本期将着重介绍协商谈判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波  王修华  李明贤 《金融研究》2021,498(12):96-115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引发涉农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以2010-2019年256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为样本,将标准化后的年均气温作为刻画气候变化程度的核心指标,评估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县域地理单元的气候变化程度对其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年均气温波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存在显著影响,且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在4个季度中,冬季气温的波动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最为突出;虽然城商行与农商行、村镇银行均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由于城商行的业务在地域上和行业上更为分散,气候变化未对其信用风险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了开展压力测试、实施差异化监管和创新风险缓释工具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为管理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涉农信用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并推动全球经济衰退。本文分析了该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造成的影响,随后对基于排放交易体系和碳市场对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我国的思考,主要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短期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迅速抓住机遇,有步骤推进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促进型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实力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但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宏观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极端气候事件损失体系和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性综合体系进行指数合成并构建面板模型探讨气候变化中气温和降水量因素的变动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通过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有负面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和优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science behi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defined by the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ct as ‘changes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lterations in climate, land productivity, oceans or other water resourc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hat may alter the capacity of the Earth to sustain life’. We explain why there is still scepticism about the science in the business world and introduce eight gestalt shifts that are likely to change how executives think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such changes presen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n busines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outlines how the business case for investment in clean technology means that the transition to clean tech is inevitable.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分为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与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机制。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规避非系统性风险方面占有优势,而跨期风险分担在规避系统性风险方面占有优势。两种风险分担机制是一种互补关系,适度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两种风险分担机制都会受到损害,对经济稳定形成威胁,因此我们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来进行金融体系设计,保持一个健全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的变革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在行进中的中国农村制度的大改组进程,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否能够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农民收益,并公平分摊变革成本,是对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成效的检验。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综合性的经济金融体制的变革,但对于农村经济金融体制变革的推动力度和进程安排,必须考虑农村经济对制度变革的承受能力,否则会适得其反。农民是农村金融体制变革的受体,也因为其最具备对农村金融体制变革的需求,而应该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革的核心动力。当然,政府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生态视角来研究中国金融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生态的内涵正不断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抽象变得具体;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目前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金融生态概念的实践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及其宏观经济绩效所具有的重要影响。金融生态问题的后续研究还有待于在测评方法、理论模型化、经济计量方法这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镇江辖内8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调查发现,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定价能力逐步提升,但在定价方式、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应用、定价效果评估、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内部资金定价机制等方面仍较为薄弱,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以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发展速度却慢于银监会的试点计划和三年工作安排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银监会在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过于保守的政策,这项政策大大降低了合格发起人的数量并降低了县域经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激励不足等。文章认为,应采取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特区,增加对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建立两级金融监管体制和稳定的农村金融补贴机制等措施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立完善的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