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我都会想起多年前在戈壁滩上度过的第一个大年初一。格尔木是1953年由6顶帐篷起家的新城,当时不少单位仍住在帐篷中,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南面不远处便是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当我们安排好家后,转眼就到了1959年的春节。第一次在戈壁滩上过春节,不少事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回忆     
人到老年常常陷入无尽的回忆,用忆旧的思绪排解落寞和孤寂;在那茶余、饭后、喜时、怒时,总爱想起说起尘封的往事。回忆是人生年轮的彩照,童年嬉戏、青年浪漫、中年多思;也曾有过花前、月下、狂吻、高歌,回忆的荧屏充满草舞虫鸣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1952年9月解放,1954年建政。建政30多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历届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市军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高原新城。今天国家重点项目的兴建,大规模的资源开发,特别是盐化工业的开发和发展,给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兴旺和生机。格尔木1952年刚解放时,只有哈萨克族205户、计834人,居住在草原和昆仑山区,过着游牧生活。格尔木的解放,使哈萨  相似文献   

4.
我是1969年2月入伍的,我们部队的所在地就是缺少氧气,近年因青藏铁路建成而闻名世界的青海高原的格尔木.我到格尔木时,离老将军慕生忠率领部队开辟这块处女地时只有10年的历史.我的部队是高原第一代年轻的通信兵,当时,只有300多名官兵,分布在大柴旦到唐古拉山2000多里维护机线的6个连队.  相似文献   

5.
盛夏的那个中午,我静立柴达木盆地南沿红柳丛中一条河拐弯的地方,放眼四顾。雪停了,只有阳光,满山遍野的积雪闪闪发光。山洼里的阳光填得满满的,简直可以用勺子舀出来。我发现找不到自己,我已经被满眼的白雪融化。瞅着仿佛停止了奔腾速度的河水,我遥望它的来路,再望流向,能清晰地看到河面呈“S”形,规规矩矩地展示在雪山下,缓步向西流淌,随山势拐过那个弯就进入昆仑山了。格尔木河。严格说这条拐弯西去的河是格尔木河的一条支流,源头在昆仑山中的瑶池。瑶池有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统治青藏高原的女王西王母,就是在这里会见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大概有那么一天寂寞的瑶池不甘于卧在深山,便把一只胳膊伸出了昆仑山,漫成了今天的格尔木河。它出山后原本直直向东流去,流到山下遇到了这个多情的回水湾,一侧身,暂时改变流向,走了一段回头路。等它转身之后再东流时,便汇入更大的潮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常常遇到这种突然改变前行方向的事吗?面对这种困扰,也许这正是活着的意义,也是写作的精妙处。此刻,我站在河岸,透过无声颤动着的河面,用目光跋涉它的深邃,可瞭见河床上亮晶晶的鹅卵石张着嘴好像要唱歌的样子。我推想,它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无星无月的夜晚,沉睡和晨醒,才在水势稍缓的这个红柳滩慢慢地回过头来,望了望岸上的群山,打了个转身,选择了又一个西去的流向。它带着身不由己的力量义无反顾地流回昆仑山。可以肯定的是,它回不了瑶池,出发的地方怎能是归宿!不管它走多少弯路,必然还会流回来的,大海才是它最终的家。但,它还是恋恋不舍地回一次昆仑山!我看见了,就在它回头时,地平线已经开始了弯曲。河岸的丛丛红柳苍翠着它的流程。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那个夏天——也就是姚志祥被评上建设柴达木盆地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不久,我来到格尔木管线团驻地,看到那份墨水蘸着鲜血写的申请报告,我就失去了一次对他更深层的了解机会。这次了解使我对他的人生有了豁达开朗的寥廓和提升。这之前我曾7次采访过他,也写了一些关于他的文字,比如《昆仑山中耐冬花》等,其实那是草,人们偏爱它便称其花。但那毕竟就是一朵花。花到了极致才为“魂”。这次我拿着这份申请报告找到了“花魂”。姚志祥和雪山上的耐冬花一起成长,从某个意义上说它只是他的一个身份,他的人生比耐冬花精彩,耐琢磨。  相似文献   

7.
格尔木市区向南入南山口后,横穿昆仑120公里许,就看到了昆仑山的一个截面———昆仑山中的西大滩。根据作家王宗元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就在这里拍摄的。这里属于昆仑山系的一支巴颜喀拉山的西端,是昆仑山系中的东段冰川散布地,是江河源和格尔木河的分水岭,是格尔木河的中部水源地。吉普车追逐着轻纱一样的晨雾,在花氆氇般的草甸上颠簸。一道道绿梁,一道道冰川,一条条山溪,一座座雪峰,好象是从八方会集而来的蛟龙在这里憩息,并在晨雾中次第列队排向远方,在越来越亮堂的晨光中醒来了。昨晚上贪玩忘记了回家的小黄羊,受到突…  相似文献   

8.
李厚霖 《浙江经济》2010,(16):57-57
2008年5月,我去了四川。那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史上最惨不忍睹的灾难,所到之处,都是废墟、帐篷、哭泣的老人和孩子,还充斥着浓郁的消毒水味道。这是我从未想过也从未见过的画面,哪怕到今天,只要一想起那个场景,想起当时人们近乎绝望的眼神,都会半天缓不过来。  相似文献   

9.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0.
大边远之光     
这是一年阳历的最后一天。从昆仑山体的罅隙中聚拢来的山风,使察尔汗盐湖扬起满天涩眼的粉齑。迟迟不愿归入地平线的漠日,仿佛一个负重的纤夫,紧紧拉着盐湖上那一顶白色的帐篷,与盐湖风做着力的抗衡。他迎着风,在盐湖硕大的矿石上。  相似文献   

11.
1989年6月的某日,我参加总后勤部举办的“青藏线文学创作笔会”,在高原奔去走来地颠了一圈后,落脚在格尔木写作。那天早晨,我清醒地踏着这个城市早早响起的车笛声在望柳庄前散步。我很喜爱沉睡初醒的格尔木早晨,长一声短一声的车笛只会增加这个边城的幽静。夏风把天空打扫得干干净净,远处的昆仑山纹丝不动地卧在蓝天下,草原和戈壁相间着铺展在山前,早起的几只鹰在蓝天下慢条斯理地划着十字。牧羊女赶着一群羊边走边唱着草原的歌儿,引诱得离我不远处的一块卧着的石头仿佛也要忍不住地站起来去吃草。对这些我此刻似乎并没多大兴趣,而只是在望柳庄前寻找。是的,我要寻找。寻找只要我来到这个城市就不得不找的一棵树,或者说几棵树中的任意一棵树。我要从一棵树走进一个人,再从这个人走进一座城市。这棵树就是慕生忠将军当年栽下的那棵柳树,那棵曾经挂过他的马灯那棵柳树。我深深知道我在高原已经走的路远远不及未走的路。这棵我找了几十年一直未找到的树就是证据。但是我也清楚,在将军离去的这些年,它一直吮吸着昆仑山的雪水年年月月地成长着!像阳光一样洁净。我怀念这棵树,要找到它,哪怕它只给我一片叶子,那也足以让我跋涉世界!我在寻找那棵树。  相似文献   

12.
凝望西部     
西部在我的视线里是遥远的,我只能从几千里之外的家乡平原,从纵横交错的地图上去凝望那些翻山越岭的铁路和公路线,仿佛肴见了从西宁延伸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穿过峡谷、戈壁和沙漠。凝望从西宁经格尔木通往拉萨的青藏公路,像一条幸福的彩带,飘过昆仑山,飘过唐古拉山,飘过无数陌生的山谷和河流,把西部与我们拉得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3.
<正>你可能不知道青海省格尔木市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市了,她囊括了唐古拉、可可西里、昆仑等方圆百里的戈壁高山,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几乎大半个青海省都隶属格尔木;你或许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金镶玉,其中的玉就产自昆仑山。带着诸多的憧憬,我踏进了这享有西北"高原明珠"之称的格尔木,这里的羊肉、酸奶,以及市区里到处能见到的藏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牧区,你不能随便从外表评判一个人是富翁还是穷汉.一个援藏干部指着散落在贡德林草原上的帐篷对我说,随便走进一顶帐篷,便可能是一个百万富翁家.……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20日是格尔木西藏基地创建40周年。在40年的艰苦岁月里,无数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们艰苦奋斗,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将这戈壁滩建设成为柴达木盆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昆仑山下一座欣欣向荣的青海第二大城市。而且还为西藏建设了一个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内部机构比较齐全,行业部局较为合理,基本上成龙配套的格尔木西藏基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我在青藏高原一个汽车团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团部住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部队长年奔驰在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上执行着紧张的战备运输任务。面对驻地荒凉、文化落后的状况,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开展各种文化生活,活跃指战员们的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记的是几个片段。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特别闭塞。《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要一个月后才能收到,电视机根本没有听说过,收音机也极少有,政治处只有我们宣教股有一台直流电收音机。连队经常是拂晓五点马达响,夜半三更才宿营,连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都听不到。  相似文献   

17.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男爵(1833—1905年)曾把昆仑山系称为“亚洲的脊梁”。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河到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这绵延十二个经度的昆仑山脉北部地区,在我们前来探险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踏勘过。今天我们即将前往这个亚洲最古老的山脉中从未踏勘过的区域,通过勘测,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其主脉的地形特征。我们正在勘察的这个山系呈弧状弯弓形,其东端及西端均大体位于北纬36°上下,而弯弓部分的北缘则接近北纬38°,在弯弓部分以西不远,即东经87°区域,从昆仑山系主脉向北分岔出阿尔金山来,而这个交汇点可以看作昆仑山中心部分的西…  相似文献   

18.
歌的高度     
今天是我重返青藏高原后的第一天.昆仑山下荒漠上的那片无遮无挡的陵园,我必去无疑.这座陵园,让我恍惚.让我心悸.有悲伤,有醒悔.仿佛沉没.又仿佛忘记.我今天来这里.往昔的一盏灯在幽暗的回忆里静静地亮着.那仍然是生命旺盛的你--一座坟茔掩埋了的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兵.像成百上千的把生命献给雪域疆土的军人一样,那儿也是你最后的归宿地.  相似文献   

19.
我思念一个人,他虽然远到隔世了,我也要出远门把他寻觅;我崇敬一个人,却从来没有见过他,可他的形象总是清晰地萦回在我的脑海里。这个人就是慕生忠将军。拔掉一根草,草原还是草原。这话是对的;可是,如果说格尔木少了慕生忠,格尔木还是格尔木。这话就不对了。我不会夸大慕生忠个人的作用,他也是一个凡人,可他更是个伟人,他率领一支顽强善战的队伍,缔造了格尔木,缔造了青藏公路。应该说,1958年那个多雪的冬天,是我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从那时候开始的以后40多年中,我就和格尔木有了撕不断的情缘。就是那个冬天,我所在的汽车76团在执行完…  相似文献   

20.
年轻人爱展望,展望那美好的前程。老年人爱回忆,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属于爱回忆的人。漫漫旅途,人生百味;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我回忆最多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便是柴达木。我在那里生活、学习、工作了20年,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也是在那里,我走上了连续30年的秘书工作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