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货币供给角度对M2/GDP与CPI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00-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M2/GDP与CPI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M2/GDP对CPI短期具有明显波动,长期波动不明显。当期给M2/GDP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CPI第一期有上升趋势,物价水平波动显著;第二期冲击的反应在零上下波动,震荡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状态,M2/GDP会在一段较短时间内影响CPI。研究结果表明,M2/GDP与CPI存在协整和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数据的偏高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国M2/GDP的特点,并着重从金融体系中的主体构成、资产结构和运行效率的角度对M2/GDP偏高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2006—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选取2006—2013年作为统计区间,GDP、CPI、M2、进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几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统计对象,借助EXCe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近八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4.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一致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观表现是M2/GDP比值不断上升,各种投资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实体经济也深受其影响。截至目前为止,我国M2/GDP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质疑。2017年,我国M2/GDP为202.7%。基于VAR模型,对M2/GDP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协整检验,分析我国M2/GDP比值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温秀玲 《商展经济》2023,(23):89-92
本文选取了2008—2022年13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并选取了拨备覆盖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净利差5个指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个性指标,GDP增长率、M2增长率2个指标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水平的共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及提升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水平等措施,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及防范金融危机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我国经济运行指标的历史实证数据,来分析、研究信贷投放量与GDP、CPI、M1、M2的依存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信贷量与GDP和CPI正相关性强,并且可以通过当年的GDP和CPI匡算出当年的新增信贷量;信贷量、GDP和CPI等相互之间正相关性不是太强,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喷涌式发展,凸显出我国资金面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杠杆M2/GDP来看,2010年达到1.8,说明我国市场上流动性很充足,出现了金融结构性扭曲现象。M2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依据,其统计失真使得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更不能真实反映M2/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影响的原因、后果分析,试图解释上述两个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经济增长指标、股市指标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对中国股市、银行业和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发展水平和贷款率指标,对于人均实际的GDP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关系,而且成交额比率与人均实际GDP的增长和储蓄存款存在着反向作用。从而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强于股市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纪志宏 《中国市场》2013,(27):37-39
对中国M2/GDP的比例持续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M2/GDP的比例上升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也受到统计时M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现阶段要从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政策,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M2/GDP比例的研究,用动态的研究方法来看待该数据。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性的。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外一致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观表现是M2/GDP比值不断上升,房价不断攀升,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也深受其影响。截至2017年12月末,我国GDP为82.71万亿元,同期M2为167.68万亿元,M2/GDP为20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91个百分点。2017年M2增速为8.2%,全年GDP增速为6.9%,增速明显在放缓。因此基于VAR模型,对M2/GDP和我国金融产品价格进行协整检验,探讨M2/GDP比值变化对我国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企业景气指数作为一个先行指标,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宏观经济研究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但企业景气指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的相关性程度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分析2001年以来各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与GDP同比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来检验企业景气指数预测效果和领先时间,研究发现企业景气指数与下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率高度相关,即企业景气指数能够提前一个季度左右预测经济发展的变化。将企业景气指数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应用于在宏观经济形势、特定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以及了解特定所处行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与该行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符的经济政策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师家升  王丹 《中国市场》2012,(22):45-47
本文运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方程M.V=P.Y,分析我国1952—2011年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并将方程动态化,进一步研究M/M+V/V与GDP/GDP的关系,发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数据能够较好地满足M/M+V/V=GDP/GDP,改革开放以后,M/M+V/V远高于GDP/GDP的年份,往往伴随着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在虚拟经济受挫的年份,M/M+V/V与GDP/GDP的值就会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M2/GDP作为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一个显著变量,研究其作用机理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基于股票市场角度,从M2到GDP的传导机制出发,分析了M2/GDP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作用机理,指出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造成该比率过高,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后,针对这个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关于宏观经济的数据不断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视听范围,但是对于其深层次的含义、影响及关联关系则不能建立良好的框架。本文旨在从宏观指标定义、反映现象着手,结合历史数据对宏观的M2增长率、GDP增长率如何影响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客观分析,并得出趋势性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6.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今,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课题倍受研究学者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了1995年~2014年我国年度货币供应量(M1、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效应。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为GDP的Grange原因,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实施冲击,短期时间里略有波动,但长期是趋于平稳,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本文以1998年-2017年的年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运用多元回归等计量方法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22软件,对我国CP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以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相关指标,探究其对我国CPI的影响。研究表明,货币与准货币M2供应量、进出口总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方面分别考察经济因素变化对M2/GDP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多种宏观经济因素视角对我国钢价的综合影响,选取PMI、M2、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和国内钢材价格指数,采用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分位数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考察了宏观经济因素对钢价的长期影响、短期影响以及在不同钢价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稳定国内钢材价格,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