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路径与政策规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以及非正规金融与政府管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引导和规范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金融的格局。数字金融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全球经济日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深刻理解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其次就数字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框架与对策建议两个层面,提出数字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实现路径,旨在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以找寻最佳的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以及商业银行电子业务的简单介绍,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地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金融集聚对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金融集聚显著提升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将为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差异性.经济决定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适应,金融发展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金融发展的东西差异尤其显著,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不足.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现状,并提出其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田莉 《商业科技》2014,(19):169-17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金融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企业金融经济进行研究,结合实际的企业金融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业金融经济发展,为进一步降低企业金融经济风险提供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总体上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平衡是由各地区自身因素及外部条件共同作用造成的。不平衡发展,将对社会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应该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调控。以金融科技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关注金融科技的作用。因此,本文对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找到推动经济发展之路,完善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黎映宸 《商业时代》2012,(18):65-66
面对金融市场国际化竞争态势,针对我国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局限性和云计算带来的优势,并探讨云计算对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指出云计算能够促进金融信息化的可操作性和辐射性,为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路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以技术输出为核心,快速改变着我国金融服务形态,极大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在大力倡导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我国区域金融的结构也在优化调整。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作为切入点,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地区间差异,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区域金融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晓夏 《中国市场》2014,(15):90-95
从区域的角度,运用金融相关比率和泰尔指数等相关指标实证研究了我国于2000-2012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态势,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描述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其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即各区域内省际之间的差异),但占比相对较小的组间差异(即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的贡献率有升高的趋势;其二,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差异经历先扩大而后平稳维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吉林、浙江台州、广东、天津和福建五地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方案的出台,掀起了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又一轮热点。本文强调应客观地认清引发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供给的经济原因,并对其进行是否实现市场均衡状态进行判断,通过金融改革创新供求模型的构建,指出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探求金融改革创新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杨颖 《致富时代》2010,(9):24-25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金融合作作为基础和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只有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全面地对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绿色金融内部协调性视角,采用PVAR模型对2014—2020年中国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间的动态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良性互动不足。对比分析显示,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间的关联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碳金融发展强势区域的整体关联性优于弱势区域;2017年后,绿色金融内部关联性得到部分改善,弱势区域的改善情况更佳。进一步从内部生态、制度约束和技术支持层面探究关联关系的改善路径,发现宏观ESG、环境规制以及金融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协调发展,且该积极作用在弱势区域中更为明显,由此可缩小绿色金融内部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互动关系,为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内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对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科学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我国的经济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是基础,其发展对金融的发展具有直接决定,而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有效利用金融杠杆的优势,以此推动金融服务经济,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文章就对经济转型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及金融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长期以来,正规金融安排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现实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而非正规金融安排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很好地满足了农村现实金融需求,并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文基于多层级选择理论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既有的改革进程中,已有理论表明金融控制是我国渐进式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控制作为一种次优选择,它既保证了转轨经济的稳定,又不断加剧了经济中隐藏的金融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经济增速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加强金融控制对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负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因而,本从我国金融控制的形成和演进出发,描述了金融控制和金融风险之间的相互加强态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控制对当  相似文献   

17.
李祺 《北方经贸》2012,(7):88+9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区域金融从资源配置、结构差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完善理论框架,注重内部区域间金融协调发展是以后区域金融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1):192-193
我国省际区域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省际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截面分析来研究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发展关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从中观层面上对我国分区域经济与金融间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区域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作用关系的差距,剖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提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其金融业发展应予区别对待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虎 《中国商论》2022,(19):102-104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我国稳步开展,但出现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体系排斥普惠金融重点惠及群体等不良现象。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及大数据为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排斥现象提供了技术路径。本文分析了金融排斥影响普惠金融的作用机理,并分析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据此进一步提出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于拓宽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的研究范围与深度,丰富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