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每天晨读课上,曲阜市的中小学校传来朗朗的诵读孔子诗文的声音,这是曲阜市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 《走向世界》2012,(31):83-84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相似文献   

3.
孔子算卦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经典,其中就包括《周易》这部书。史书记载,孔子对《周易》在一个很长的时段内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天到晚手不释卷,以致于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更换了好多次,即所谓"韦编三绝"。对于《周易》,孔子一方面注重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深刻义理,另一方面也乐于在闲暇时"玩其占",即用它来算算卦。子夏是孔门弟子中既好学又聪明的一个,孔子对他格外欣赏,在三千弟子中唯独选择了他作为自己《周易》之学的传人。有一次,孔子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子夏传授《周易》。孔子最反感我讲你听的灌  相似文献   

4.
《雍也篇》     
《走向世界》2011,(19):75-76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③其犹病诸④。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⑥,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①施:旧读shì,动词。②众:指众人。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     
纪念孔子,首先要了解孔子。我认为,孔子的功绩主要在整理前人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传给后人。当然,所谓整理并非原封不动,如现在图书馆员之整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一些新内容。《论语·述而》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可为证明。我们了解孔子,同时也要了解孔子的前人,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释了孔子儒家文化中"公"的内涵:不否认私利的合理性;"公"与"义"的结合;"张公室,抑私门";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教育权。探讨了孔子儒家文化实现公平、公正的路径:仁政爱民,允执其中,刚正不阿,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7.
《走向世界》2011,(31):73-74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仁     
在春秋以前,人们只是和上帝打交道,以为上帝统辖一切,所以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统治者设法操讯上帝的意旨,作为行动的指针;在哲学史上,这是古代的"天人之学"。春秋时代,经济逐渐繁荣,教育比较发达,人际关系也随着复杂起来,这人际关系逐渐代替了天人之际,于是孔子提出了"仁"。过去没有人谈过"仁",所以孔子弟子多向孔子问仁,孔子的答复虽多种多样,但其主旨是"仁者爱人"也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关心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再加上"已欲富而富人"这种思想,这种"仁"的思想内容,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所以孔子也被尊为"大成至圣"。"仁"的提出,是"人"的发现,在过去只有"天"是宇宙的主人,如今又发现了"人";这是划时代的大事,可以说我们已从蒙昧的时代走向文明。"仁"的哲学代替了"上帝"的职能。此后,孔子后学在此体系内又加以补充,子忠提出"诚"来充实这"上帝"的旨能。宇宙内涵实有,不是空虚,这实有的宇宙可以名之曰"诚",不诚不能有物,所以说"诚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其思想体系一直影响着后世社会变革,从汉朝独尊儒术,到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之中都可以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号召力.其中,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传人对"仁"的分析透彻而坚定,而仁学思想确实给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路.本文首先对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仁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之后讨论了孔子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都内含了丰富的担当精神。在担当的次序和程度上,孔子主张"别",墨子提倡"兼";在担当的目的上,孔子以"义"合"仁",墨子由"利"得"爱"。同时,"仁爱"与"兼爱"的担当精神也有相通之处,如都遵循推己及人的逻辑理路,都推崇公利至上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  相似文献   

12.
《走向世界》2012,(28):83-84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同流合污。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只求完全一致,却不讲求协调,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朋友们经常会玩笑说:"你现在工作应该很轻松了!你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应该很熟悉了,不需要备课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常常会一笑了之。而有时同事们会问我:"你一天怎么这么好的精力,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还不厌倦吗?"对此,我会在心里由衷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错,这句话出自孔子述而篇的第二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它告诉我,"默默地认真思考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教育者来说就没什么遗憾的了!"  相似文献   

14.
《走向世界》2010,(16):89-90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刘德增 《走向世界》2009,(34):64-65
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曰山东嘉祥.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孔于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相似文献   

16.
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对待知识文化应该有勤奋追求先古文化的态度和智慧的学习方法。一日,吾于饭堂食,一生闲趣:"昨夜,吾之世界一院已竣工,美哉!"另一生好生羡之。吾心奇,遂问曰:"吾之世界何之谓?汝何甚为兴?"音落,生以一笑避之。查之,深感惭愧,《吾之世界》游戏是也。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每天与学生和家长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世界》2011,(22):79-80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释义】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中有27个"思"字,主要讲"思"与做人做事的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想学好却没有学习的行动就会懒惰。"("殆"通"怠",懈怠;懒惰)【解读】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19.
<正>万物归宗。千差万别的知识背后都藏着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生活和智慧。教育有道,教育应循道而行。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常常背离根本,忘记自己为何而教。只给学生知识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在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够还原知识生成的过程,触发自己心灵的悸动、灵魂的参与,这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好教育是生活气息浓郁、智慧魅力十足的教育。教师责问学生:"不是已经给你讲几遍了吗?怎么还不会?""这道题都练几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做?"陶渊明在《饮酒》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讲而不解,足以说明教师的讲解无效。教师明白了"此中真意",而学生未得"此  相似文献   

20.
差胡子 《中国西部》2013,(20):160-161
第一时间拿到《第七天》,花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然后,像挨了一记重拳,胸口憋闷,欲开口与朋友做些交换一下感受时,声音几近哽咽。她问:"好看吗?比以前那些?"一时语塞,这或许不是一本能简单用"好看"或者"不好看"来评价的作品——客观来说,文字拙朴近乎简陋,回忆与插叙的简单穿插也几乎无文学技巧可言,甚至故事本身也都似曾相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