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复苏既是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标志,也是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增长,近年来高增长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弹性却在不断走低,而中国就业增长缓慢是内生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的。为了促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就业复苏,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同时,应在城乡统筹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大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文化整体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组织信息指导、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等问题,从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无就业经济复苏"理论、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和教育培训的反周期性来分析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应该吸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相似文献   

4.
曹利红 《中国市场》2010,(44):119-120,132
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问题更需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扩大就业政策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对深化我国就业研究、尤其是对制定和优化提高就业水平的相关对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     
正Europe欧洲欧盟向成员国提出促进经济复苏政策建议近日,欧盟委员会就2014~2015年间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竞争力和创造就业向欧盟各成员国提出具体政策建议。2014年欧盟政策重点转向后危机时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促进就业。此前采取的各项措施已在欧洲初见成效,经济开始温和复苏,预计今年就业率将上升。但2014~2015年经济仍将面临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动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积极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就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就业不仅受到直接影响,而且由于其随后的基于凯恩斯计划与货币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具有逆就业倾向和挤出效应,我国就业形势还将受到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着眼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推进灵活就业。  相似文献   

8.
美国为走出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陆续制定了很多刺激政策,囊括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覆盖各行各业的产业政策和多项刺激贸易出口措施,2015年12月美国升息宣布经济率先走向复苏。中国要走出经济衰退泥潭,需要财政支持,需要降低利率,需要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需要优化的产业政策,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也就是说,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着手,平衡发展,形成合力,促使经济早日复苏。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其后果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广泛的、世界性的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后,作为欧盟经济核心国的法国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其青年失业率的举措。本文分析了法国鼓励青年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提出了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需建立长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渐加深,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相比变得更加严峻。最近,国家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首要位置加以考虑和解决,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非金融危机造成,也不会随着金融危机消失而得到解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要短期见效快的政策,更需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一直以使用能源大手大脚和对气候变化态度冷漠的形象示人,因此备受国际舆论谴责。但近年来美国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联邦政府为提高能源效率和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而在州政府层面,由于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政策灵活性,有的州府实施了更加积极的政策和行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导。本文将以美国国家层面和部分州政府层面促进节能低碳发展所采取的行动为考察对象,从做法、特点、成效等角度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低碳发展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归纳出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此次全球性的危机对于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可谓是雪上加霜.经历了几年的复苏,此次危机已经缓解,我们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应届生也应积极调整心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此次全球性的危机对于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可谓是雪上加霜.经历了几年的复苏,此次危机已经缓解,我们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应届生也应积极调整心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注“十五”河南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岗位不足,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将始终存在。这无疑是困扰今后我省劳动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加入WTO、城镇化建设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我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势必愈来愈突出。在我们刚刚迈入新世纪之时,搞好我省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对于政府制定我省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政策,特别是对于制定我省的劳动就业政策,搞好就业工作,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就业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就业与产业结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河北省产业和就业影响的基础上,从产业、企业和人力资源方面,提出了实现河北省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相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面临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在全国各地都相继出现了"就业难"等现象。特别是对于我国新疆南疆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为了准确把握南疆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应做好相关的保障政策支持;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新疆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但劳动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劳动力就业现状和问题、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文化水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扩大择业空间;建立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有效信息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18.
扩大就业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大财政对公共项目投入,既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又能刺激需求,带动社会投资,间接促进就业。我国自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国债投资6年拉动GDP增长约10个百分点,至少创造了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美国发生次级房贷危机,继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澳门特区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但是,澳门特区以它独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特区政府的积极反映,合理的就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使得澳门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20.
一、全球经济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可避免,同时金融危机也波及到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进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的需求的总量在减少,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