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存在着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西部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从而导致城镇本身的存在和发展缺乏后动力。因此,本文认为,要推进西部城镇化,就必须明确城镇化的依托是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论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依托力量,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视角探讨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化推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建立技术培训机构,降低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的成本;鼓励转移劳动力自主创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产业转型,借助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强化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关系、文化产业与城镇文脉的互建关系。新型城镇化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改善文化民生,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践行城镇美学,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品质;营造创新环境,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依托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融入生态经济,提高文化产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李玉玲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6):61-63
产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文章分析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城镇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腾飞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支撑、互为依托。近些年,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江西沿江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整体的到一定程度提升。但整体上,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各行其道。通过对江西沿江区域各县市区UR/IR的测算,判断出该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性仍比较差,并对该区域进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并就联动发展机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城镇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保障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四个统一”: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林石 《新财经》2013,(2):26-29
本刊记者独家获悉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主导思想是,以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化居民为重点,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依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被高层视为下一个中国经济增长依托的新型城市化,如何能够摆脱此前30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实现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过程?目前高层正在为此进行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刘桂文 《乡镇经济》2010,1(3):32-35
当前县域城镇化面临着一些政策障碍,亟待解决。文章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农民进城、城镇建设、管理服务等关系到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县域城镇化政策创新,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鹏新区旅游城镇化拥有资源、区位与环境的巨大优势,也存在着产业劣势、土地约束及定位不清的劣势,在广东旅游新趋势及深圳休闲旅游东扩的背景下,大鹏新区应当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绿道网络为骨架,文化产业为提升,特色镇域为依托的生态城镇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林石 《新财经》2013,(2):24-29
本刊记者独家获悉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主导思想是,以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化居民为重点,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依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  相似文献   

11.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1):101-101
正当前,在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产业发展机遇?10月2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媒体代表共400多人参会,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产业改革与升级"为主题,共同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共谋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居民的居住和公用设施盖房,因此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决不允许投机。我国正处在加速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的住房问题,政府必须以市场为依托,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条件较差且制度体系尚未健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推-阻"机制差异,提出了以创新作为"动力引擎"的中国西部城镇化模式构建:引擎驱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主动力推进——依托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产业;从动力引导——政府调控,资金推动,项目带动。  相似文献   

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城镇化创造国内需求的机理是: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从而创造投资需求;城镇化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郊区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推进城镇化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也要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实施新型的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条件较差且制度体系尚未健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推-阻”机制差异,提出了以创新作为“动力引擎”的中国西部城镇化模式构建:引擎驱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主动力推进——依托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产业;从动力引导——政府调控,资金推动,项目带动.  相似文献   

16.
张飞 《改革与开放》2013,(15):37-38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2013年6月21-24日,对挪威北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挪威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以期为我国下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有益的参照。一、城镇化发展以产业为支撑挪威位于欧洲大陆北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人口稀少,全国人口近500万。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对有着特殊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的那曲地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也为那曲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依托青藏铁路,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建立铁路沿线经济带,带动那曲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成为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依纯 《魅力中国》2014,(13):45-46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江西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度处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的中等协调。为进一步提高两化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该继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注意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强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进程中必然需要产业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城镇化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显著差异,城镇化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模式也决定了经济形式,文章以民族地区城镇化为背景,以黎平县产业为视角,分析产业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探析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等进行介绍,明确了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并以浙江省为例,运用统计学原理找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得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而城镇化发展则是产业集群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