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拆村并居,进城上楼,一场规模浩大的.灭村运动"正席卷全国20多个省市区,有着千百年厚重积淀的无数村庄,一夜之间便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销声匿迹.在山东诸城,行政村编制被全部取消,数千个自然村落、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社区,70万农民正在告别世代居住的老村,搬入社区.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城镇化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日益紧迫,而其中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宅基地粗放利用闲置状况严重,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大,在农村宅基地上做好文章,有利于突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多地少的制约。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宅基地整理,出现了农民"被动上楼"、增加农民负  相似文献   

3.
“灭村运动”是精英层的一厢情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真正具备村庄拆并条件的地方相当有限。"灭村运动",是精英层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人为地、生硬地进行的一次"拔苗助长式"的村落变迁。拆村并居,进城上楼,一场规模浩大的"灭村运动"正席卷全国20多个省市区,有着千百年厚重积淀的无数村庄,一夜之间便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销声匿迹。在山东诸城,行政村编制被全部取消,数千个自然村落、1249  相似文献   

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口号。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是广大农民多年来的期盼与梦想。城市代表着不被歧视的身份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近年来,这种心理预期与城市扩张用地需求机缘巧合,使得许多农民遭遇"被上楼",明知是"上当",也得去"上楼",一些地方甚至大力推行"灭村运动"。美国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诞生了无数个民营企业家,他们爬上田头,穿上皮鞋,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工业化运动"。他们趁着改革大势,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过去的30年是高速发展的30年,也是艰苦奋斗、摸着石  相似文献   

6.
赵蕾 《国土经济》2011,(1):12-12
在没有充分补偿和保障的情况下,连哄带骗把农民赶上楼,即使初衰良好,也只会带来更多社会问题。是否只盯着农民的土地,是否补偿到位,能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衡量请农民上楼是否真为农民好的试金石。其实像湖南宁乡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据不完全统计,因征地而起的拆迁并村和农民上楼运动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通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必须首先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因被小产权房占用而未得到"合法使用"的宅基地不具备登记发证的资格。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快宅基地登记发证速度,力争在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国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做到权属纠纷基本解决,农民合法使用的宅基地全部发证到户。  相似文献   

8.
法律顾问     
他们能否再取得宅基地云南省威信县旧城镇一位农民来信说:几年前,他们这里发生了一次特大山体滑坡,有15户村民的住宅和土地都被冲毁,并出现了人员伤亡。因本村土地已经不适宜作宅基地,受灾农民就向镇政府申请宅基地。但镇领导以列入小城镇规划不再审批宅基地为由,拒绝批准他们宅基地。请问,他们能否再取得宅基地?  相似文献   

9.
政策     
《乡镇论坛》2011,(7):4-4
国土资源部清查农民“被上楼”严查不顾条件大拆大建 2月16日,国土资源部开会部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切实做到严格清理检查、严肃处理纠正、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处理农民“被上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袭祥德 《中国企业家》2012,(4):86-87,11
对于在大城市谋生的许多人来说,家乡既熟悉,又陌生,记者也不例外。2011年,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城镇化加速等等,让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增长速度与模式,接受着更深层次的挑战。春节期间,本刊数位记者用自己的见闻与访问,梳理着家乡的故事,希望能记录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家乡版"。这其中有城镇化中"被上楼的农民",有突然闯入  相似文献   

11.
蔡建武 《乡镇论坛》2011,(23):10-10
近年,有的省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广“合村建农村新社区”的经验。山东省某市实施合村建农村社区.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建制村,合并成208个农村社区,让农民上楼。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农民长远利益。一些农民现在可能高兴。但一些问题出来后将会痛苦。比如宅基地没有了,将来孩予大了,特别是有2个孩子的,住房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2.
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宅基地农民私有,且能够自由转让,但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农民的房屋及宅基地权利开始受到限制,而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直接推动了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转变,公社把农民的宅基地、房屋转为人民公社所有,恶化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面对当时国家极度困难的形势,以及农民群体的要求,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和1963年中共中央文件初步建立了"宅基地所有权属于生产队所有、宅基地归社员长期使用"的宅基地制度,满足了当时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产市场》2010,(Z2):13-13
33月2日,国土资源部发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通知》要求,合理确定村庄宅基地用地布局规模,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改进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方式。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结合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用于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控制自然村落无序扩张。《通知》还强调,严格宅基地面积标准,合理分配宅基地,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居;规范宅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两栖占地"形成受土地保障功能牵制、土地收益功能吸引、乡情乡愁牵绊、城乡文化差异阻滞等因素影响。城乡"两栖占地"农户宅基地退出存在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位、使用权权能残缺、宅基地产权与房屋产权分离、使用权登记制度不完善等制度障碍。"百村调查"结论如下:农村"两栖占地"情况严重;农村"两栖占地"者多为经济实力较强的"能人";影响"两栖占地"农户退地的主要因素是"留恋乡情"。促进"两栖占地"农户退地的政策建议为:民主施政,让宅基地制度改革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科学施政,让宅基地退出政策更加符合农户愿望;精准施政,让政府宅基地退出行为更加人性化;重建信誉,让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更加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一、 "城中村" 改造进程中的制度反思 (一) 宅基地不可流转与农民利益相悖 按照 《土地管理法》 第4条的规定: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旅游用地、 军事设施用地等". 宅基地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种本身应该纳入其中, 但是由于其具有的特殊身份性, 使得宅基地无法流转, 这与农民利益相悖.  相似文献   

16.
<正>宅基地使用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矛盾。目前,我国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问题还没有完善,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造成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分配秩序的混乱。各省分配标准不一,省内不同地区的分配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由于宅基地所有权主体的特殊性,我国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受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也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宅基地流转主要存在"宅基地换房"、"联建"和"地票交易"三种典型模式。在推动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应该支持流转模式探索,因地制宜推动流转方式创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与定位,做好政府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中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宅基地使用权置换,有利于解决宅基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问题,牵涉到农民、地方政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为了在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中实现公平公正,可以通过利益平衡机制确定宅基地使用权置换的目的,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寻求利益平衡的支点。宅基地使用权置换所节余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在实现节余土地的用途变更性增值和复垦成耕地、保护耕地之间,在实现节余土地的用途变更性增值和原宅基地上的建筑资源充分利用之间进行利益平衡;通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9.
农房抵押试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管理法》第59条、第62条规定,农民建房应当使用宅基地,一户农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使用权,宅基地面积上限不能超过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形式,具有身份性质、社会福利和保障性质。农民以“户”为单位无偿从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物权法》第184条和《担保法》第37条规定...  相似文献   

20.
王瑾 《东方企业文化》2013,(14):179-180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努力解决因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矛盾与问题,尽力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便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准了突破口。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公证介入"三农"的着力点,相信通过我们公证人员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公证业务理论的探讨分析和对实践的不断探索,定会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