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忆石 《开放时代》2001,(4):107-10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主体是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国民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因素。正因此,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党的十五大,都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教育目标:培养“四有”公民 任何实践都是人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并依赖具有现代精神、品质、意志、知识、能力的人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根据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的要求,现代国…  相似文献   

2.
苏南现代化首先是人才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过程。人,特别是人才,是变迁发生的主体因素。一切变迁都要归结到人的活动的结果,特别是那些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才(其中包括各级领导人才)的活动的结果。苏南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以人才现代化为主体,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以科教文化现代化为先导,以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综合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献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53-254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终身教育是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人的素质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展现人的个性和特长,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企业离不开现代化管理。在现代化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因为人是企业的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主要的资源。因此,现代化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越是现代化越要重视人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5.
一一般来说,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实际上人的素质提高本身也应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体现了人对现实的超越,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人本身的超越,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人的现代化,因为它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人的现代化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属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精神素质尤为重要,它直接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文化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当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面对传统文化需要向现代文化转型的问题,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亦是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革命正在推进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社会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如何帮助人们应对信息化挑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方法现代化的双重要求.针对信息社会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出现的主体意识强化与自我迷失共生、价值选择的层次差异与指向偏差明显、高认知水平与低行为指向并存等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吸纳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积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条件的信息化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史。包括:(1)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代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史。就近代现代社会来说,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以及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2)分4个时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显示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化的特点。依据近代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走势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对"现代化"涵义的界定更是涉及不同层面与角度,马克思所提出的"现代生产方式"蕴含了"新兴生产力是历史进程的主导力"思想,而劳动者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理应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关注的焦点和目标。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现代特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旨归;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创建学习型社会,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将我国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人的转型,即要求人的现代化,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研究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学的跨时代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作为引玉之砖。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与外延和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一般说来,社会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城市化工业社会过渡的全面转型时期。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转型有这样三种涵义:第一,是制度规范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变革。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经济领域的转型,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与重建。第二,是社会发展合理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社会转型是社会基本矛盾演化的必然结果,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社会规律的运行和实现都离不开主体的活动。而主体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而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体追求自己目的的结果。第三,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现代化需继承传统道德精华边险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实现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了素质的现代化,才会有人的现代化。在人的素质中,道德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在正确对待道德遗产,正确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三大时代背景转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逻辑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重视财政的国家属性,坚持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现代国家基本要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重塑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将政党—国家的历史使命、符合国情的法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融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中,实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构建同现代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新体制,大大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主体能力。人的解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转型是一个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转型面临着自然生态、宗教观念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成功转型,是新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代文化关键环节。现代文化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群众应该在更新观念、社会开放和积极参与、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三方面重构和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用全新的体育理念全方位地塑造未来劳动者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新 《生产力研究》2004,(12):93-94,156
站在更高的层次认识现代体育在教育进程中所担负的任务,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转化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深入研究现代社会对人这一生产力主体的要求,发挥学校体育自身优势,促进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全方位转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0)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行政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和社会体系现代化,社会组织是社会体系的主体,社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熟。社会组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推进治理决策民主化、公共精神普及化、政府职能社会化、社会秩序组织化、社会道德的内化等。发展社会组织应坚持社会各界联动协作、实施政社分开、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规制立法、提升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培育民间志愿精神等措施,以推进社会体系现代化和国家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社会管理制度的问题,更是人的现代性获得的问题,人的现代性的核心是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思想意识。这种现代性不仅需要农民工作为现代社会主体而具有,而且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制度在完善过程中给予体现,双方共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凸显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既具有规范功能,也蕴含着特定的价值理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以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制度限定、规范着人的活动、塑造着人的个性,构成人发展的现实空间,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制度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关系,人的发展需要变革不合理的制度体系。针对封建人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和资本逻辑对人的价值的忽视,制度建设要重视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以法治、人本、公正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以合理公正的制度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三农现代化补“四化”同步的短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落后的农业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板。发展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理论需要由"农业剩余"范式转到"农产品品质"范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是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大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机械创新,二是生物创新。相比机械创新,我国农业生物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生物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现有的生产要素无力承担这方面要求,可行的途径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资本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现代农民。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高素质劳动力需要从农业和农村外部引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础是农业经营、组织制度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前提是农民城镇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深入分析了人的存在方式的演变性,强调应当以人的存在方式的演变性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洞见,赋予了现代化双重的内涵,即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实践中对物的拜物教带来了对人的现代化的漠视,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解决好为谁发展这一具有根本价值判断的命题。充分挖掘马克思的人的存在方式演变思想,彰显人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明确经济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