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信息化产业发展快速。随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河南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笔者主要探讨了河南省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周士元  李俊杰 《价值工程》2022,41(19):41-43
正确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地区间更好的平衡,是我国以及河南省各地区实现跨越式提升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熵权法衡量河南省18个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并尝试引入模糊综合评价对样本地区金融产业和新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非线性广义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衡量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从而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河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11):256-258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进化的必经之路,它具体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产业等多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河北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关关系,试图得出河北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些结论,从而为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促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往往被用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2012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达4473万  相似文献   

5.
李晓燕 《企业活力》2013,(6):154-16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任文喜  周智伟 《企业导报》2012,(23):123-124
产业地产是我国工业地产的新兴形态,文章从产业地产对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促进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片区,而河南省农村地区工业经济方面的发展还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文章指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也亟须加强,并从承接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等角度阐述了其重要性,提出河南省应抓住机遇,积极谋划乡村工业园区,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用好农村土地改革法宝,推动乡镇产业园区全覆盖,构建现代化乡村工业经济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运用灰色系统模型来实证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化趋势;2017年城镇化水平超过50%,开始进入城市社会;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58.62%,虽然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有所缩小,但仍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市场化水平,工业化、全球化和城乡差距对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也较大;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落后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指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在城镇地域空间集聚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需要实体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然而产业如何才能在城镇化政策之下健康发展,又该如何把我们的产业经营得更好,这个问题关乎城镇化也关乎每一位企业家。一位学者说过,企业家和商人才是城镇化主角,城镇化需要由商人、企业家拉动,政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企业集聚、实体经济兴旺之地,往往是城镇化疾速推进之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1年西北五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协整检验、因果检验以及广义矩估计,来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可以通过误差纠正机制来维持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长期均衡发展。从短期来看,城镇化和产业生态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显现;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是产业生态化的原因,城镇化每提升1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化水平就会提升1.29个百分点。最后提出了西北地区突破经济增长生态瓶颈约束,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发展是缓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产业集群由于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极大地促进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集群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扎实推进。目前,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城镇化规划不科学、生态文明理念匮乏、城镇化方式粗放、城镇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生态生产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河南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10多年的努力,河南省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底的23.2%上升到2010年底的39.5%,实现了较快发展。本文仅就河南省加快城镇化的措施和成效等方面加以论述。一、河南省城镇化的启动和较快发展的"十五"时期"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于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有利机遇,必须着力抓住机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发展,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城镇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以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以实际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利用1979—2013年的数据,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河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两者中,经济增长居于主导地位,而城镇化则更多的是一种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新常态下,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对提升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河南省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待提高,三大产业的比重失衡,是河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文章对河南省三大产业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方向和速度,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小城镇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保定市满城区为例研究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发展模式。近年来新成立的满城区,其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满城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路径,对满城区的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镇是城镇化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乡镇城镇化质量,对于有效释放新型城镇化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以来,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与扎实苦干紧密结合,产业升级、城镇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与民生幸福有机统一,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中重要且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增强经济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断快速发展的阶段下,如何不断加快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是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