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优势和创业激情,使其成为当下创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与企业家后备队伍,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本文基于SWOT分析模型,针对大学生创业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容,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要以身边的创业者为参照。本文认为,新生代企业家与大学生在创业机会、动机、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具备参考价值。所以,本文对绍兴地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新生代企业家成长的特征,并将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形成的特征运用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中,提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公司经营模拟”课程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企业经营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就业创业中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公司经营模拟”教学中融入企业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将企业家精神和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相辅相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企业管理思维,激发学生职业热情,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而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寨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既爱国敬业、责任感强,又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这些优良的企业家精神凝结了创新创业者的特质,对新时代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张謇企业家精神融入高职生“双创”素质培育的实践性策略,从而将张謇企业家精神引入校园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渗透张謇企业家精神,全面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再加上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改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适合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稳定环境,把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从而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张清 《价值工程》2015,(21):207-208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本文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与建议。同时以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例,论述该园区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汪光华 《财会月刊》2007,(12):88-90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培养具有开创个性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针对我国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创业能力的训练上,并构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创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破解现阶段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是当前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应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构建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作为艺术类学生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就业就尤其困难。但是随着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给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带来机遇,创业需要能力,通过分析,应着力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是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成了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主要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现状,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非认知能力的意义,其次提出相关的培养措施,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对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方式,并在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帮助高校大学生面对社会工作的复杂形式。  相似文献   

11.
李雄伟 《活力》2022,(22):169-171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充分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从而限制了大学生们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顺利培养,其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培养具有开创个性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针对我国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创业能力的训练上,并构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对策,目的在于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借鉴价值.同时使大学生由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校企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最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就业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满足社会对于从业创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价值观,为大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的就业方向.文章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分析阐述了校企联合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校企联合教育的开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业就业,特别是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是通过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提升其可就业竞争力,即就业能力中介了创业与可就业竞争力;然而,性别身份意识会调节创业与可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性别身份的传统意识越强,创业对可就业竞争力的正效应减弱;而性别身份的现代意识越强,创业对可就业竞争力的正向效应增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创业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广大教师和大学生都应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业是遵循我国基本国情;缓解就业压力;振兴民族行业发展的一种举措,目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国家就已经颁布了多种政策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当中,大学生创业所要面对的难度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立足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目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现状及家庭、学校、社会政策等环境存在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调研活动,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总结了相应的培养策略.针对这些,笔者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或助力于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开发》2015,(9):126-127
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高,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创业水平低、人数少、成功率低的特点。作为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打造强竞争力企业的有效模式,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较大因素之一是资金支持不够,文章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可以从设立创业创新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保险、加强和优化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的方案,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文献综述基础上,通过对26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计划行为模型建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亲友支持以及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创业活动具有显著影响,但大学生创业态度对刺激创业活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相应的,本文从“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宣讲力度”、“大学生亲戚朋友支持创业态度”、“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三个角度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业是最高形态的就业,它不仅能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更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创业成功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