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以供应链的减排量和价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制造商主导的斯坦伯格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碳税、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政策下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的定价与减排优化问题。研究表明:碳排放政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定价策略相反,随着排放政策变得严厉,制造商提高批发价格而零售商降低边际利润;产品初始绿色程度、减排成本系数和碳排放价格是影响供应链定价和减排的重要因素。供应链初始绿色程度低时碳排放价格对供应链减排量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文章还从供应链层面比较了三种排放政策的减排效力,发现即使减排政策不同,只要安排适当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但效果优劣有碳交易、碳税、总量控制的次序之分。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同时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农业碳减排与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要推广各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减少和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等,实现治污减排协同;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农业碳约束指标,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为农业持续减排提供政策和市场激励.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热点问题。本文聚焦于欧盟的碳定价政策,分析其运行的逻辑、潜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方案。欧盟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并存的复合碳定价政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阶段减排,这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但是,欧盟碳交易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碳关税”引发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担忧,且对其他地区存在污染转移问题。欧盟碳定价政策会对国际经贸规则、贸易壁垒、绿色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和完善相关制度,以更好地应对欧盟碳定价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复杂,研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效率的影响对未来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双向固定效应和多期DID模型,选取2000—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交互项DID,通过模型探析我国碳交易试点政策与省市碳效率的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探究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从理论层面上,试点省份实施的碳交易政策可通过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技术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路径改善碳效率;实证结果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显著地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提高碳效率,且其减排效果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增强趋势,即存在动态效应。同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大力实施碳交易政策和改善碳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供应链上的碳减排合作问题,构建了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制造商主导减排的行业结构模型,运用了Stackelberg主从博弈,对三种决策模式下的合作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在三种合作方式下,随着合作程度的加深,供应链总利润和各企业的减排率都有相应的提高,并且当上下游所有企业都合作时,总利润和各企业减排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6.
尤毅 《开放导报》2023,(1):103-109
碳交易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创新,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基本建立,但现有碳交易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层级不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配额管理机制不完善,碳交易无法起到减排作用;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性不足,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和压力;碳交易市场单一等。建议对碳配额管理和碳交易立法;制定碳排放奖惩机制,科学确立碳基准价格;充分发挥碳价格机制作用;对高碳和碳密集行业、企业,及早确定碳排放峰值及年限;完善碳额度分配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完善碳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9.
张煜  何雪峰 《科技和产业》2023,23(21):143-148
基于碳配额机制,构建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二级供应链。分析碳配额机制下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的绿色供应链最优减排决策,并引入收益分享合同,考察消费者低碳偏好对收益分享比例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收益分享合同下的利润未达到集中化的水平,但相比于分散决策可以提升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绩效。  相似文献   

10.
牛君  程智超 《开发研究》2022,(4):123-132
研究甘肃省碳排放影响因素,预测其碳达峰时间,对甘肃省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中贡献甘肃智慧和甘肃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碳排放系数法核算甘肃省2005—2019年的CO2排放量,运用LMDI分解法识别甘肃省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并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甘肃省“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研究发现,在低速发展模式下,甘肃省在2044年之前未出现碳排放拐点,未来仍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在中速发展模式下,甘肃省在2039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14 278.68万吨;在高速发展模式下,甘肃省在2029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12 666.93万吨。以此为依据提出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绿色经济,提升人均GDP;加快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低碳产业4条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红 《天津经济》2010,(5):41-42,52
碳金融是基于碳交易而产生,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如何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角色不同和我国减排额度供应优势,在能源金融发展博弈中占据主动,是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低碳转型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农业碳中和关键在于要完善农业碳交易市场体系、提高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符合低碳农业规范的多元化支撑体系,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农业碳排放协同治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倒逼作用,引导企业、公众和农户加快实现农业的低碳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促使企业通过碳市场对碳排放配额进行公开交易,是促进企业低碳发展的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波特假说认为,合理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会改变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最终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外生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促进企业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当碳市场激励程度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行政处罚力度较小、减排设备的研发资金更充分时,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强。(3)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这一路径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未能同步提升也是导致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因素。研究结论为企业科学合理地设计碳资产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进一步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且从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部署。围绕总量目标和配额分配,结合我国区域碳交易试点工作基础和任务要求,对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碳减排与节能政策、总量目标与碳强度控制、配额减排交易与自愿减排交易、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配额免费发放与有偿拍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包含碳排放模块的DSGE模型,本文模拟了碳价格冲击对碳排放影响的动态路径,考察碳价格调节政策能否通过内生性的清洁技术诱导效应,实现宏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模拟结果显示,如果经济系统仅存在“引进式”技术创新,碳价格冲击将对企业研发及创新产生暂时性的抑制作用,长期将随着自身技术水平调整带来生产能力的逐渐恢复,但此时碳价格上升对减排的激励作用边际递减。如果经济系统存在“内生性”技术创新,碳价格冲击的负面效应持续时间更短,中长期对企业技术存量和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更持久、峰值更高。这便凸显了内生性定向技术进步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性。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企业技术存量指标、企业研发投入、能源及原材料使用强度等代表低碳技术选择的行为变量纳入一般均衡系统,从企业的技术偏好这一微观基础切入,阐明了碳税政策对宏观经济与环境水平的动态影响机制。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技术动态演进路径下居民就业、消费、投资等社会类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为如何在改善环境问题和保持经济平稳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楚奇  张燕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4-120
在考虑绿色生产的基础上,以单一制造商、零售商和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无认证集中决策、分散决策和有认证集中决策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不同模型下的供应链决策和政府绿色认证标准,并用算例仿真对比分析消费者绿色偏好和企业信誉对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进行绿色认证的情况下,集中决策闭环供应链利润和污染物减排量大于分散决策;政府总能够制定合理的绿色认证标准,使制造商自愿认证的同时,提高供应链收益和减少碳排放;不同模型下的最优决策均会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的增加而提高,无认证模型下还会随着企业信誉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一个零售商为领导者、一个制造商和一个供应商为追随者组成的三级低碳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应用微分对策理论,考虑低碳偏好和产品商誉下研究下游零售商低碳宣传、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联合减排的低碳供应链优化与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何种博弈策略与三者的边际收益率有关;当供应链上三个主体的边际收益率满足一定条件时,成本分担契约可以促进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供应链系统整体的Pareto改进,使各自的最优利润得到改善,改善的程度等于成本分担的比例,而成本分担的比例取决于双方的边际收益率。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会对区域格局、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科技攻关等产生重大影响,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基地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既面临一些挑战,也存在诸多机遇.内蒙古需要因势利导地采取对策,在争取国家倾斜性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并促进能源替代、加大营林植绿力度并探索碳汇交易机制等方面争取新作为,力促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欧盟实施CBAM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带来碳排放转移效应,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构筑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球碳排放转移特征事实,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产业转移而引致碳排放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全球67个经济体跨国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碳排放转移效应,且在中低收入国家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通过转移污染产业和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转移至东道国;进一步分析证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强腐败控制是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转移效应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为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以及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贸易与气候变化体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影响一国排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8最新数据库,本文计算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和2007年贸易内涵碳流向。结果显示,发达国家主要是贸易内涵碳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贸易内涵碳净出口国。中国是最大的内涵碳输出地,贸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电力行业与运输服务业是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运输服务业等行业是内涵碳排放最高的行业。随着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贸易发展和排放转移会由于发展中国家排放系数更高导致全球排放净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设计中要协调好贸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国内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并积极制定应对气候政策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