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劳务经济与“三农”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农业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求真务实,用非农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跳出“三农”抓“三农”,减少农民富农民。用非农化来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还要找到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目前,对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来说这个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投资少见效快,是这些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浙江农民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以工支农,以城带乡”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稳促转”方针,把握经济转型与农民就业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3.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本次人大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对丁农业、农村经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两会期间,我刊记者就农村经济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鄞州区提出了“经济提升与就业扩容并重”战略,把扩大就业与实施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升级、经济规模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保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孙瑜 《广西经济》2006,(3):8-10
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扎实做好2006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宏观环境,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分析,2006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襄樊市在建设发展小城镇中,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具特色”和“以业兴镇,以镇促业”发展战略,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相对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模式。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先一些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作用逐渐减弱,如何适应新形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找新来源,保持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调整结构入手,做好“加减法”的文章。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压减粮食生产面积,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增收。这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有效的措施。现在,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  相似文献   

8.
王楚 《沪港经济》2009,(4):26-27
保增长、促就业,还是保就业、促增长?这或许是一个辩证的难题。 据悉,中国最高决策层目前还在权衡“保就业”与“保增长”两者之间谁前置谁后置的问题。以目前情况来看,以经济增长保障就业的方式,可能更受到决策层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但农村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自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10.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1.
念好“农字经”发展县域经济邓国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很重要的一面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农业,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优势为主,着力于“优势转化”,扬...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重庆市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简称“三百工程”),有力地促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三农”问题解决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经济》2004,(3):F002-F002,1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也在农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力、提升我市经济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适应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央提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加法”即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减法”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为保持农村稳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新台阶。当前,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重要的是要做好“加法”,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在怎样做好“加法”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一、充分认识做好“加法”的紧迫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对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增长方式、产业重点、发…  相似文献   

16.
曾贤林 《南方经济》2001,146(11):21-22
贫困县要脱贫奔康,就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根据自身实际,构筑经济平台,促进经济腾飞。连山县则应切实抓好“八以八促”,即以思想解放思维创新;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以“路通”促“财通”;以“工业立县”促经济发展;以推进机构改革促体制创新;以真抓实干促计生工作的落实;以营造政通人和环境促两个方面建设协调发展;以加强党的建设促工作作风的转变,来达到脱贫奔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杭州市“三农”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继续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按照“提升农业、建设农村、保障农民”的要求,以发展都市农业、促进转移就业、深化实事项目、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第三产业转移的矛盾分析 ,指出 :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 ,实现“三化联动” ,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还可以安排大量城市劳动力在农村小城镇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郑媛 《广西经济》2006,(1):40-41
一、劳务经济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劳务经济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产业性质来看,农业是一个有限产业、弱质产业,未来靠农业增收难度较大,在新时期必须寻找出一条新出路。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来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大规模“转业”(即向非农行业永久性转移),即现时出现的劳务经济产业。中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我区各地各部门狠抓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就崇左市而言,建市6年来,累计有93619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推进了该市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41.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9%;劳务经济总收入31.13亿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水平,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600元。同时,经过培训后的学员,掌握了一门以上技术,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月工资提高300—5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