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二者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云南省扩大就业的.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描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计算了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并分析了我国各产业增长对就业人口的弹性;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动关系分析,努力寻求促进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并且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因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一般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艰巨任务,产业结构的变动必将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院校,要想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看到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从而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较大的调整,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两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变动。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老工业基地,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渐演变为符合产业升级发展规律的“三、二、一”结构。但结构性失业现象凸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有效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势必成为经济增长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因此,通过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根据1998—2018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来测算吉林省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机构与就业机构二者之间的关联度,深度剖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对研究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关联方式,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尤其是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陕西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并且二者发展不平衡。为了缓解就业形势,陕西应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北京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就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就业结构弹性分析和优化评价,从而得出造成北京当前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市就业形势与就业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对北京地区就业的逆奥肯现象分析,并运用北京就业弹性预测、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和就业结构的熵值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求影响北京当前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就业问题历来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三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思路: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具有带动效应;经济增长减少了劳动就业;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存在动态效应。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的观点体现在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演变抑制了劳动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均衡性等三个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技术进步对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三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四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微小,二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加快贵州产业结构调整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贵州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导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最终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型C-D函数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形成区域就业差异的长期原因。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对区域就业量的短期影响在四大经济区中又是不稳定的。因此,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点,以就业优先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方向,才是实现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作用,就业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因素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深入探索无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无锡市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高速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206个城市2003—200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特别是增量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在各行业的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就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基础部门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农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提升对于我国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