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二者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其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源;其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其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相似文献   

2.
姜莉 《活力》2009,(10):93-9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在发展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姜莉 《活力》2009,(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在发展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主体,是以政府主导,并主要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而且是保障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要求我们必须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是落实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源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苏北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赵红敏 《企业导报》2011,(6):257-25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郭震利 《企业导报》2009,(9):149-149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海威 《企业与文化》2010,(4):29-30,3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对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谐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实施科学的发展观,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的。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科学的发展观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避免利用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来实现所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创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如何更好地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财务治理水平,颇具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在高校这个团体中,人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对于高校而言,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是其获得发展的源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武装高校决策者,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归根到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再次得到了全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决议将"科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其最终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因而着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因此,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邵军 《中外企业家》2014,(9):203-204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其最终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因而着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因此,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教育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或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一种发展观.传统发展观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根本性变革,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振兴矿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规划发展的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为规划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规划视角而言,科学发展观指出了规划是为了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发展,生态的发展。规划要以人为本,突出保障民生。在以往的规划中往往过多强调物质规划,忽视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伍俊斌 《企业导报》2010,(1):256-259
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世界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深刻阐释了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发展的目的,彰显其价值维度。真理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两者统一于当代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