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和土地利用的急剧变化,城市“热岛现象”和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就城市如何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合理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总结国际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城市科学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制度、规划、措施等角度,分析总结了伦敦、鹿特丹、温哥华三个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经验。城市适应战略的成功要素主要包括:确立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本地特征的适应行动和措施;对适应规划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结合我国实际,文章总结了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20年全球将会面临多重极端气候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遇的极端气候事件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洪涝灾难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韧性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崔维军  罗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1):119-123,155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此研究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政府也及时制定、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方针与措施作出了具体安排。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科学问题,它受水土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气候变化有明显的时间性与区  相似文献   

6.
刘先雨 《时代经贸》2012,(22):39-40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而气候变化的威胁使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本文阐述了低碳城市的内涵,介绍了国外低碳城市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低碳城市的国际经验及其对大连低碳城市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的上述两个极端。"海绵  相似文献   

8.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湿地等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更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城市湿地还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更多干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沈刚 《经济》2011,(4):20-22
高碳城市转型,是高碳源型城市向低碳发展转变的过程,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还是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高碳城市转型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以及俄罗斯采取的减缓和适应举措,分析研究了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双边合作领域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月,美国发布《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美国的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林业、能源、交通等主要经济部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美国十大区域的影响,以及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等四大部分。该报告是美国迄今最全面、权威和透明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内容、发布背景及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从我国国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基于风险的气候变化决策、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以及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1—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14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研究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对影响辽宁省气候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辽宁省年平均气温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城市气温有上升的趋势;1991—2010年辽宁省的年降水量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部分地区降水量也有下降的趋势;影响辽宁省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冷性反气旋和寒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海陆分布、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空前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我国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面临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压力,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供给严重不足,无法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和域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经验,以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修订《环境保护法》,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保护,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立法防治,保持气候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平衡稳定.  相似文献   

15.
绿色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新理念,是现阶段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能源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城市及田园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目标定位、内涵特征及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辨析了绿色城市与其他可持续城市理念的联系和区别。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了我国语境下绿色城市的内涵,即兼具繁荣的绿色经济和绿色的人居环境两大特征的城市发展形态和模式,构建起绿色城市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迅速增加;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在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发展成果和成效,最后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面临的三大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我国林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黑龙江省又是林业大省,林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要想实现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因此,在综述了近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情况的同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目标提出了未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后半期以来,气候变化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广发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作为一项国际议题,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势必也会受其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可避免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南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其生产的粮食在我国粮食产量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南粮食生产的影响十分必要,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重点探讨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气温与降水的变化对河南粮食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我国城市水务管理改革的背景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趋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约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如水资源自然禀赋的客观制约、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推波助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务行业一直是公益性的,由政府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