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色素是食品生产加工中常见的添加剂,但不少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将非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生产加工中,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传统的食品合成色素检测方法耗时较长,程序繁琐,不适合现场快速检测。因此,简要探讨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快速检测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调味料酒中酒精度含量的方法。采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酒精分析仪,以料酒为研究对象,确定近红外光谱法的可行性。分别采用该方法与酒精计法对料酒的酒精度进行测定,为降低两种方法间的偏差,建立了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料酒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模型,成品样品采用修正系数0.974 4进行校正,半成品样品依据仪器示值结果,无需校正。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测定结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近红外光谱法可用于检测料酒酒精度,为料酒酒精度的测定提供了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1 前言 花色苷(黑豆红色素)作为天然食用色素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使用的食用色素基本上是化学合成色素。食品毒理学试验证明,化学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害。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安全考虑,更多的使用天然色素。因此,国际天然色素市场十分活跃,天然色素取代合成色素已成为市场必然发展趋势。 花色苷是以黑豆为原料,经物理方法提制的食品添加剂。黑豆在祖国医学中是一味中药,具有活血、明目、补肾、解毒的功能,以黑豆为原料制成的花色苷属多功能的食品添加  相似文献   

4.
食用色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的分类、来源以及最新研究状况,并且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通常会在食品生产中使用不同色素,主要是为了提升食品的色彩,刺激人们的食欲。通常来说,食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色素颜色为黄色,而在食品添加色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色素违规添加的现象。色素过量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食品色素的检定比较重要,食品中10种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方法对于食品检测有很大帮助。本文是笔者对色素概述、我国食品色素的现状、食品色素的安全评估以及食品中10种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概括,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大豆磷脂的水分、酸值、己烷不溶物、丙酮不溶物。采用偏最小二乘方(PLS)回归,建立测量光谱与大豆磷脂主要成分浓度间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重复性进行研究,确保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论: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大豆磷脂的水分、酸值、己烷不溶物、丙酮不溶物含量进行测定,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大豆磷脂的方法可行,该法分析快速简便、结果准确,与传统手工实验方法相比将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7.
植物食用油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随着市场上调和油的占有量越来越多,为防止食用油掺伪现象,检测植物食用油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感官法、理化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常见的植物食用油的鉴别方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方法。通过对比上述方法得出,化学计量学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常见植物食用油种类鉴别,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获取不同种类废旧塑料的近红外光谱图,运用近红外OPUS IDNET软件对相应的光谱图进行处理并建立定性鉴别模型,这些模型能有效地鉴别塑料的种类。近红外光漫反射光谱法能够实现对废旧塑料的快速无损分析,为区分不同种类废旧塑料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胭脂树橙是从胭脂树种子中制取的一种天然食用色素。根据提取条件的不同,胭脂树橙主要分为油溶性和水溶性两种。油溶性胭脂树橙主要成分为红木素,水溶性胭脂树橙主要成分为降红木素。胭脂树橙是一种重要的食用天然色素,在国内外食品工业上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我国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可以在相应产品中限量添加的食用色素。本文建立了测定食品中胭脂树橙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氨水乙醇溶液提取,提取液经固相萃取净化后,供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定量限为0.5 mg/kg,回收率为83.17%~93.36%,相对标准偏差为2.28%~6.54%。该方法补充和改进了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为江苏食品安全质量的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严厉打击及有效控制不法厂商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0.
食用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天然食用色素具有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且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绿色食品。本文对天然食用色素的现状、制备、精制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我国天然色素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善胃肠道功能类的中成药中及食品中存在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情况,检测标准不完善,有必要对相关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可能非法添加于此类产品中的化学药物,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做了总结。常见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荷移反应法与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仪联用法等。这些方法的开发和研究,可为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提供参考,打击相关非法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纸浆水分,它较传统方法更为简单、快捷、高效,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优越性,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乙醇含量是衡量白酒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快速的测定白酒中乙醇的含量,对监督控制白酒质量,维护消费者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密度计、密度瓶、酒精计、气相色谱、电化学传感器以及光谱法(拉曼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中乙醇含量检测中的应用。新技术的不断融入,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为未来白酒中乙醇含量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苏丹红一号”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苏丹红一号”是一种红色的工业合成染色剂,在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不属于食用色素。再如市场上出现的“红心蛋”,是在鸡饲料中添加了一种叫“加丽素红”的色素添加剂后形成的。这些都为食品行业滥用色素添加剂敲响了警钟。这里介绍  相似文献   

15.
读者点评     
《财经界》1994,(8)
如今,天然食用色素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研究,天然食用色素可以使食品具有鲜艳的颜色。以增加食欲。值得一提的是,天然食用色素使用较安全,色调自然。其缺点是:色谱不全,着色力低,稳定性差,提取成本昂贵,产量极少,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天然食用色素还可用于糕点、果子露、水果糖、汽水、天然饮料酒、果冻、冰淇淋和多种果蔬型饮料中。此外,还是烹饪色、香、味俱佳菜肴的理想着色剂之一。红花黄色素和辣椒红色素还广泛用于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化妆品着色剂,市场潜力巨大,出口潜力很大。天然食用色素受宠还因为它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人们的保健佳品。迄今为止,我国各地有关部门已推出了品种繁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同时测定了番茄沙司中的罗丹明B、碱性橙Ⅱ,碱性嫩黄O,苏丹红Ⅰ-Ⅳ等7种染料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样品乙腈超声提取、浓缩过滤后,进行HPLC分离检测;结果在17min内可达到对以上七种非食用色素完全分离。试验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为0.5-50mg/L和0.9993,检出限为3-10μg/kg;相对标准偏差(RSDs,n=6)为1.3%-3.0%  相似文献   

17.
刘贺  罗曼  马玉梅  徐志伟  姜帅琦 《商》2014,(10):248-248
众所周知蜂蜜的品种由于其产地的不同,来源的植物不同,所以组成成分复杂,各成分的含量也各不相同,这就给蜂蜜的真假鉴别技术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蜂蜜鉴别技术如感官鉴别法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其应用广泛,尤其在食品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应用于蜂蜜检测,其最早应用的领域是蜂蜜的内部品质检测。由于近年来蜂蜜掺假现象严重,掺假判别研究技术成为热点。本文将介绍部分蜂蜜检测方法,重点对近红外技术作简要介绍的同时详细介绍其在蜂蜜成分,产地来源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食醋按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配制食醋是以食用冰醋酸,添加水,酸味剂,调味料,香辛料,食用色素勾兑而成,仅具有一定的调味功用;而酿造食醋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其营养价值和香醇味远远超过配制食醋,具有调味,保健,药用,医用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19.
食品讲究色、香、味,尤其是“色”排在第一位。面对五颜六色的诱人食品,许多人尤其是少男少女们为之心动。作为食品添加剂一族的食用色素,可以说是这些食品的“化妆品”,化过妆的食品鲜艳夺目,外形美观,既可促进人的食欲,又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然而,人们在品尝这些食品,感受着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的同时,也可能为自己的身体引入了美丽的杀手。食用色素又叫食品着色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可以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来自动植物和某些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LC-MS法测定食用农产品中61种兽药残留及违法添加物。试样用酸化乙腈水溶液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经EMR-Lipid柱脱脂肪和蛋白质净化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确定了61种物质的检出限,可以作为食用农产品中兽药残留及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