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低碳城市过程中,对主要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计算广州市原煤、焦炭、原油、汽油、柴油五大化石能源20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各类化石能源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针对各类能源提出节能减排对策,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另外,VAR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作用明显。因此,我国要实现碳排放目标,肯定要牺牲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1—2010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 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我国能源消耗、 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文章扩展了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国以及区域层面上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增加了对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发展的相关对策:适当控制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积极探索低碳城镇化发展模式,培养市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优化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为例探讨利用能源平衡表核算CO2的方法,并通过建立方程分析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和电力排放因子对于天津市CO2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的变动对于CO2排放总量的计算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电力排放因子的影响不大。因此在不考虑电力排放因子的前提下,计算天津市CO2排放总量在-8.74%~53.29%之间变动,并以三个发电企业为例,分析了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等取实测值与取缺省值对计算CO2排放量的影响。因此,要想依据能源平衡表获得准确的排放数据,首先必须对能源平衡表进行调整,其次就是根据具体地域差异,确定权威的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6.
选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先用SAS软件拟合方程,通过进行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等检验证明方程的可行性。再用正交试验设计软件确定最优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作为华南中心城市,其能源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广州市能源供给的增长与其他各业增长相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指数分解法、计量经济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三种方法为主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单一性、研究变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过去50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50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担负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任。文章采用表观能耗估算法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历史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递增,但是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却比较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也较低。文章研究结论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 GMM)对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 CO2)排放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人均CO2排放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而这是不同发展特征的省市产生不同作用互相抵消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均会影响金融发展对CO2排放的作用,收入水平由低到中的提升会强化正向影响,达到高收入水平则会变为负向影响;随着经济开放度提升,金融发展会降低CO2排放。  相似文献   

11.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的视角,本文将RAM测度模型与SFA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3-2014年间全国碳排放效率偏低,均值仅为72.1%,减排潜力较大.所有制结构和对外开发程度与碳排放效率均呈现正相关,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政府干预程度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程度显示,全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管制的平均耦合度为86.6%,属于不协调状况的省区达70%.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利用"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基础上,通过STIRPAT模型分析了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116.78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318.86万吨,年均增长10.18%;在所选的5个因子中,当旅游者总数、旅游业总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时,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208 5%、0.229 7%、0.093 3%、0.201 1%;而当旅游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每降低1%时,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0.250 5%。表明旅游业总收入对增加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最大,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旅游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CO2减排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经济和能源消耗大省——江苏省为例,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了江苏省2003-2013年经济增长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规模效应是CO2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累积贡献率为64.29%;能源强度效应具有抑制作用,累积贡献率为-22.90%;产业结构效应抑制CO2排放,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效应促进CO2排放,但均贡献微弱,贡献率依次为-6.24%、3.38%、3.19%.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生产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主要有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渠道,且对多数省份来说,能源消费结构渠道在中介效应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因此,国家应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提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8-2015年我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考虑了总人口数和第二产业GDP总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总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总量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所以可以通过优化人们的消费模式以及控制第二产业的废气排放问题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张帅  杜国银 《生产力研究》2011,(9):75-77,83
文章以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世界上20个主要国家(G20)1971—2008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数据建立模型,构建各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同时,分析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峰值出现的特征。最后利用模型创建碳减排指数(RCI)并对R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造东中西部省级面板模型,深入分析技术进步的三种不同途径即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增加作用,模仿创新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西部地区上述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以工业产值占比为门限变量构造面板门限模型,对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值占比越大,模仿创新的减排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经济成为时代要求的背景下,主要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条件下的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选择问题。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6个行业进行了分类。结论是,中西部地区要改变过去面对产业转移全盘接受的观念,针对不同的产业项目施行有区别的对待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千年研究所开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型,对我国2020年的CO2排放情景进行定量分析,来模拟与验证如何达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报告设定了技术进步、生活方式改变、价格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情景。分析发现,如果要降低CO2排放总量,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比例。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最好的途径就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