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区域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生经济关系。运用面板模型估计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分析,认为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为人均GDP、人口数量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估算了1994-2008年上海市工业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色金属行业作为第一排放大户,其排放走势对工业部门整体排放趋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碳排放规模和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分别呈现出N型和倒N型曲线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和能源效率对其均表现出显著的限制作用,而投资规模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分别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碳排放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均产出和能源效率是对碳排放产生长期影响最强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6年湖北省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探究了工业从业人口规模、经济效率、行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五大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整体碳排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高碳行业和中碳行业对促进工业碳排量增长具有明显正效应,低碳行业抑制工业碳排量增长的效果不明显。(3)经济效率和行业结构在不同碳排放水平的行业中对碳排量增长贡献值始终为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服务业增长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总体性实证研究;进而对31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地区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总体性实证研究显示,在各种影响因素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作用最大。分类实证研究显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类别的地区其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其中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起着关键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服务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文化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还略显不足.本文在分析了中国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以1992-2009年中国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及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象国GDP、文化距离、贸易条件、科技应用水平、共同语言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正向的影响,而地理距离、共同贸易区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负向的影响,而中国GDP、中国及对象国的人均GDP对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近十年我国各省数据建立了一个面板多元回归模型,以衡量就业人口比例,固有资产投资率,城镇人口比例及人均GDP等因素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边际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城镇人口比例(可看做城市化的衡量标准),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比例及人均GDP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这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边际贡献最大,城镇人口比例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出口依存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对制造业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进口依存度对制造业就业表现为一定的负向效应。无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加大资本投入和出口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技术进步,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按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计算出各地在1995—2007年的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区域对外贸易密度、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密度都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碳排放随着贸易密度的增加而增长,中部、西部的边际碳排放比东部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该加快对外贸易战略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低碳型贸易产业,实施区域性能耗与碳减排政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低碳合作,力争获取更多的低碳技术转移与绿色基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背景下,实证考察自主技术创新对CO2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199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产出角度,以专利授权数量衡量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不同层次自主创新对CO2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全样本来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对减排均有显著影响,但发明专利的减排效果低于其它两种专利;2分阶段来看,1995-2004年,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对减排具有积极影响,而发明专利对减排没有明显作用,而在2005-2012年,发明专利对减排的积极效应则超过其它两种专利;3分区域来看,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依靠自主创新推行节能减排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STIRPAT模型及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根据2002—2013年中国的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建筑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各省份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的增加都会拉动邻省份同行业的碳排放量上升,这种影响力不仅在当期发挥作用,而且是持续的、逐渐增强的;在长期或短期内,适当控制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及行业人员工资水平的上升,在所属区域内会对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对于相邻区域则是消极影响;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建筑行业低碳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同时,实现建筑材料制造业的统筹安排、优化布局与均衡发展,才能使低碳转型成为建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利用山东、四川、吉林、河南、青海、浙江、湖南和广东等10个省市地区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选择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前景和劳动成本、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模等对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选择含个体时期常量的确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前景、劳动成本、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对FDI的规模有正向影响,而市场规模与FDI规模呈现负相关,这很有可能是现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市场已经面向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直接投资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利用其它的优势进行出口。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空间杜宾(SDM)计量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电力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Moran’s I统计结果发现电力需求量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模型估计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使其他省份电力需求上升。而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该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经济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其溢出效应也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另外,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实施碳排放减排措施应该考虑空间关联和地理差异性,同时应加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以在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的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的扩展形式,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空间自相关性纳入传统模型中,并且未采用简单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描述产业结构,而是将生产部门细分为五类行业。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空间维度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受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的限制,这影响了减排效果的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仍非常明显,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业比重调整的降碳作用有待更充分的激发。指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各区域要力求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助,共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性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采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采用线性面板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发展提高了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倒"U"型关系,对外开放和城镇化程度提高减少了人均碳排放量,第二产业增加提升了人均碳排放量。考虑门槛效应时,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单门槛,即互联网发展与碳排放是倒"U"型的关系,当地区互联网水平处于中低水平时,互联网发展显著增加了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当互联网发展水平越过门槛时,互联网发展又表现为抑制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经济城镇化因子1降低了碳排放而经济城镇化因子2增加了碳排放,但总体而言,降低作用大于增加作用,即经济城镇化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刘菲 《生产力研究》2014,(9):152-154
文章使用2003—2010年间我国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来分析我国的出口究竟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引入行业工业总产值、行业的资本劳动比、行业研发费用以及人均管理费用等四个指标,并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行业的规模效应始终是我国企业出口的显著性变量,同时资本劳动比的系数为负表明我国近些年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较强势。另外,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会带来出口的增加,但是管理效率的提升与出口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中17个国家1986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从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的角度为碳减排寻求对策,并为城市低碳发展研究相应的政策改进。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化。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源强度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城市人口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但弹性系数与能源强度相比较小,说明在发挥城市减排优势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减排可以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8.
崔玮 《时代经贸》2012,(18):92-9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文化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还略显不足。本文在分析了中国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以1992—2009年中国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为样本,利用}1力模型及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象国GDP、文化距离、贸易条件、科技应用水平、共同语言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正向的影响,而地理距离、共同贸易区对中国文化商品贸易有负向的影响,而中国GDP、中国及对象国的人均GDP对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组别,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同城市化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城市化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小,家庭小型化日趋成为引起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不同阶段,人均财富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在城市化不同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是存在的,但距到达碳排放拐点分别需要12年、31年和23年。最后,根据不同城市化阶段碳排放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吉林省1978—2016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吉林省人均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强度、人均国民收入、工业化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ARDL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均碳排放量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反向调整机制。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均国民收入对碳排放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工业化水平。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