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与生态"恶性循环"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摆脱"贫困陷阱"已成为社会共识,其中绿色发展和绿色扶贫理念深入人心。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贫困的研究,发现绿色贫困将是未来贫困问题研究的新视角。然后从贫困内涵入手对国内外反贫困模式进行总结,提出绿色扶贫是未来反贫困模式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反贫困和生态保护相互关系争论焦点,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归纳了反贫困和生态保护研究特点。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了生态和贫困的协同耦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定量角度探究生态脆弱与贫困的耦合度的研究。基于此,提出了下一步应对绿色扶贫的作用模式、作用机理、制约因素、驱动力机制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依托山东地区政府生态扶贫实地调查所获得的776份问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及生态脱贫意向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域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指数介于2.307~2.953之间,无较大差异,超过90%的贫困群体存在积极生态脱贫意向。实证结果表明:(1)非传统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韧性大,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供给感知敏感度低于生态资源需求感知;(2)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脱贫意向首先直接受到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政策的刺激,除了补助金补偿,还应通过就业机会补偿、市场化补偿等多种形式刺激贫困群体的发展积极性;(3)其次生态脱贫意向还受到生态资源感知、生态脱贫政策和社会人口特征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退耕还林与减缓山区贫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扶贫开发模式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开发资源为导向,但是对生态较为脆弱的大多数贫困山区来讲,若不考虑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式扶贫有可能导致越扶越贫。本文在分析山区贫困的一般特征基础上,通过对有关环境与贫困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结合正在推进的退耕还林工程实践,提出林业扶贫是减缓山区贫困的有效途径,指出应从落实山区林权制度、建立生态移民制度、改善农业补贴制度以及强化山区扶贫管理体制等方面创新山区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贫困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严重障碍。为解决贫困问题,乐山市小凉山彝区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县)分别采用了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社会帮扶扶贫模式和文化教育扶贫模式进行扶贫。对于扶贫效果如何,在对扶贫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为扶贫模式的绩效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落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能否将对经济贫困和生态贫困的治理结合起来,在现如今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出生态扶贫的新举措,怎样以精准扶贫来带动生态挟贫,实现减贫脱贫目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是现如今西部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1]  相似文献   

6.
贫困山区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往往具有高度地理重叠性,成为当前旅游扶贫攻坚战重点区域。在当前各种旅游扶贫鼓励政策下,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是旅游扶贫的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利用旅游优势度评价模型和区位熵指数法对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36个县(市)旅游资源优势度和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空间等级划分与评价。运用多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36县(市)旅游资源与产业进行集聚类型分类,得出由各县(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与空间滞后量决定的四种不同旅游扶贫区域类型。依据各区域类型特征提出政企合作模式、战略联合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及区域联动模式4种旅游扶贫模式,以期为各县(市)探索新型旅游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提供指导,对其他同类型贫困片区旅游扶贫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减贫取得重大成就,为世界减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贫困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性难题。在我国某些大城市周边区域由于承担生态涵养和生态安全特殊功能而形成的"生态抑制型贫困区域"是一类特殊贫困区域,也是有望率先实现减贫、脱贫的重要区域。文章在梳理分析前人对生态抑制型贫困的概念、成因及缓解措施研究的基础上,从利用相邻城市资源、跨区域合作、多主体参与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生态抑制型贫困减贫研究的方向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屿镇清祥片贫困现状及优势资源的分析 ,提出扶贫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进一步制定了扶贫规划 ,指出要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 ,就要结合本区域的优势资源 ,进行产业化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屿镇清祥片贫困现状及优势资源的分析,提出扶贫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进一步制定了扶贫规划,指出要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就要结合本区域的优势资源,进行产业化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0.
绿色减贫作为一种将生态保护与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型减贫模式,以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脱贫全过程,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为解决生态脆弱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指明了方向。河南省淅川县立足秦巴山区生态功能区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特殊县情,秉承"生态立县,绿色脱贫"的理念,通过发展绿色扶贫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的目标,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减贫模式,为贫困地区绿色减贫思想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绿色减贫实践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扶贫制度也与时俱进,历经了改革变迁与优化创新,就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而言,扶贫制度在我国开展反贫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时期的扶贫制度对减贫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我国农村扶贫制度的变迁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七大阶段,具体内容涉及:贫困区域判定的演变、贫困对象识别的优化、顶层设计规划的完善、扶贫主体类型的变化、资金注入方式的拓展、社会保障政策的补充、扶贫模式思路的创新等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扶贫"时代,农村扶贫制度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实现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小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卫柏  于晓媛  袁鹏举 《经济地理》2019,39(11):175-182
文章利用贵州省3个民族自治贫困县341户贫困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计量分析模型和广义精确匹配方法研究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使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生计模式的占比分别提升了13%和15%,但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外出从事非农务工和经商活动影响并不明显;与此同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了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收入、特色畜禽养殖收入和总收入水平,降低了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收入,但产业扶贫对经商活动收入和贫困农户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在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效果较为明显,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项目引导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外出从事非农务工活动的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模式向特色农业生产转移。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也就是粗放扶贫,主要针对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家庭使用科学的程序进行精准的识别、帮扶、管理的一种治理贫困的形式.精准扶贫需要对人群进行细致划分,提高资金效益,创建扶贫新模式.要想完成此目标,首先就要创新地区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使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提高地区的农产品的效益.这就使最新的扶贫方式,电子商务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实行的财政扶贫行政化运作模式,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司化运作模式通过在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到贫困农户无偿使用之间增加一个公司化的实体,按照公司制成立的实体管理和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对国家无偿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扶助项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效益分析,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环境和贫困问题,贵州率先提出并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贵州正安县的特色模式作为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对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分析。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省吴起县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其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间的双重矛盾,确定其衡量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最后对该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解决生态脆弱贫困区问题,就必须打破"脆弱—贫困"的恶性循环发展模式,贯彻执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绿色贫困”视角出发,分析“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的重要生态价值和区域性贫困现状.认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态脆弱性是当地陷入贫困的主要根源,地方财力有限、经济发展政策与制度性约束以及地理区位限制也是影响当地资源开发和脱贫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增设“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制定统一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开发规划,加大国家对生态工程资助力度,探索绿色资源开发模式,实现当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最终走出“绿色贫困”.  相似文献   

18.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扶贫开发的政策和理论演进,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云南为例,对整村推进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异地搬迁扶贫模式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扶贫发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政策滞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视不够,贫困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实施多维系统政策、恢复和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山西省是我国重点贫困区域之一,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刻剖析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草海模式"的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模式”是在国际扶贫与环保基金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保护区管理处和社区农民直接参与下,以合作项目形式推行的脱贫与环保相结合的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环保和扶贫事业中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意义。“草海模式”遵循生态优先、经济兼顾和社会保障原则,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破脆弱—贫困—崩溃的恶性循环,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