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已初步形成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但还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同步、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与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矛盾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非持续、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应采取积极对策尽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许青云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43-144,172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内涵丰富,特征凸显,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其基本对策是遵循规律,积极稳妥,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突出就业导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创新城镇化融资机制,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创新城镇化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还不明晰,本文在现有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现状,以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5.
孙杰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465-46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吉林省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最早的地区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两者之间不协调发展而产生的诸多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从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吉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2017年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相关统计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效应中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波动上升,二者间的相对发展状态由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逐步转为城镇化发展相对超前。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由初期的失调发展,经过渡发展最终转为协调发展。其中新型城镇化指标中的人均GDP,生态环境指标中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要妥善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要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注重优化小城镇空间形态,走紧凑型小城镇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面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因素,提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的资金短缺的具体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费优惠政策;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模式和经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发展公共项目民间融资平台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无论是在基本理念、核心内涵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与动力机制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文章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通过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业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提出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因、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项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农村贫困人口严峻、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改善农村落后现状、推动中国经济后期高速增长提供重要的引擎,通过阐述城镇化中的困境,演绎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为中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多种城乡问题解决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及限制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具有城乡产业强力支撑、城乡空间网络布局合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畅通、城乡制度有效融合等内在要求。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综合推进模式,通过完善城乡资源的市场配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社会保障的合理统筹、发展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政策的协调推进等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前南北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南疆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南疆三地州作为新疆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欠发达地区,它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着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影响着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因此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本文运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南疆三地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动态分析,探讨协调发展对策,以期为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梳理了重庆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破解重庆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张,我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描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目前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助于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针对性策略,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君 《技术经济》2012,31(3):72-75
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三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8个城市整体的"三化"发展程度较低;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明显,其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相似文献   

16.
申丽荣 《当代经济》2016,(33):36-37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旨在促进城市农村和谐协调发展并且促进大中小城市能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今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涉及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新的现代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过去的阶段里虽然城镇化促进了中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某些地区和时期也出现城镇化无序发展,大中城市边缘的盲目拓展,生态环境恶化,失业率上升,这都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吸取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冲突事件频繁发生,这与贵州省内的维稳机制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维稳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关于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维稳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出发,指出目前旧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金融创新等四项促进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2000-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样本分为两个研究期,运用逐步回归法在全国和区域层面上对比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的时间差异.结果 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但在全国及区域层面上这一促进作用均具有下降趋势,且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城...  相似文献   

20.
戴志敏  罗燕 《技术经济》2016,(5):118-12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