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二阶段锡尔系数模型分析黔南州及各县(市)旅游生态环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2011—2016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也逐年下降;黔南州整体旅游生态环境差异无明显改变;州内县域旅游生态环境差异仅瓮安、龙里、平塘、独山4县明显减小;旅游生态环境之所以存在差异,表象是受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因素的影响,而本质则是受控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力度及旅游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5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泰安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泰安市2008年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泰安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25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10hm2,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115hm2,其旅游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分析了旅游生态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实现泰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新向 《经济地理》2006,26(6):1062-1066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2005年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2361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8.9%;其次是餐饮,为7.72%。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80hm2,生态安全度为0.5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通过计算也发现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度在增大,说明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关注旅游生态问题应当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最后对模型的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选取典型喀斯特城市铜仁市为研究区,基于经济数据和水资源数据,运用匹配度、水资源生态足迹、"P-E-R"区域匹配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分析揭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铜仁市人均用水量总体逐年在下降,而人均GDP逐年在提高,其匹配度2011年达最大后逐步下降。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波动上升但程度不明显,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高且受降水影响波动明显,历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的用水比重由高到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小且趋势与水资源生态盈余一致。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富裕而水资源经济人口承载力不足,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贡献度技术效应最大且为负效应、经济效应次之且为正效应、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定量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对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模型,筛选出28个指标,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锡林郭勒盟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5年,锡林郭勒盟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提高了16.54%。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响应指数有小幅下降,驱动力指数和影响指数波动较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明显冲突,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偏低。植被覆盖、水资源分布及工业生产差异导致各旗县生态承载力的不均衡;原煤产量、当年造林面积、围栏草场面积和湿地密度等加剧了各旗县生态承载力的不协调。基于此,最后提出了不同旗县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17A3数据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NPP时空演变特征,顾及区域主体功能类型特征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NPP均值为395g·m-2·a-1,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10年间NPP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48%。(2)流域生态价值呈"倒U型"曲线波动变化,2008年达到最高值896.08亿元,最低值为2001年的675.78亿元,单位面积生态价值为96.8万元/km2。(3)流域GDP呈线性增长,人均GDP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形成了流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黄淮平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集聚分布。(4)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降后升,呈"U型"曲线变化。协调发展区域沿陇海、京广线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弱协调发展区域沿京广、陇海线分布在协调发展区域的外围及桐柏、大别山区;失调发展区域分布在京广线以东,主要是黄淮农区的县市,长期处于失调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构建淮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解决主体功能定位对流域经济和居民福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提出"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作为测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沿海地区,计算2015年钦州、北海和防城港三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以及旅游生态足迹指数。结果表明:北海市生态赤字为296 173.1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40.9%,区域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钦州市生态足迹盈余为338 338.57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0.2%;防城港市旅游生态足迹盈余为183 534.04 hm~2,旅游生态足迹指数为24.3%,区域旅游发展处于弱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当地的环境、社会以及对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如何评价被选为的研究区域目前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况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把吐鲁番市作为研究对象,计算2006年-2011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通过差异评价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吐鲁番市近6年的平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647988,平均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038951,平均存在1.03247的旅游生态盈余,目前,旅游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对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绿色程度、人地协同程度。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DPSIR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8年喀斯特山区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研究表明:(1)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综合承载指数极差达128.46%。(2)2005—2018年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总体皆为上升态势,压力指数、影响指数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协调,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压力指数、影响指数指标作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直接反应成为影响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状态的主要障碍因素。(3)影响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人口密度、常住总人口、人均绿地面积、碳排放总量、人均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估算新疆南疆棉区棉花秸秆资源储量的基础上,对南疆棉区2005—2014年棉花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评估,根据能值生态足迹相关理论,从时序上判断南疆棉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载荷。结果表明:近10年来南疆棉花秸秆利用的总人均生态足迹为9.65公顷,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为8.009公顷,年均生态赤字为1.641公顷;说明研究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与区域资源环境不协调,并且超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饲料化和肥料化的利用方式上较为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农户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采用MOD17A3数据并结合分区统计、空间自相关和锡尔指数等方法,研究大连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空间特征、格局和机制。结果显示:大连市中心区整体NPP平均值为197.68 gC/m2,Moran’s I指数为0.73,空间差异指数为0.13;生态承载力具有"极低"和"极高"级分化的特征,聚类特征和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甘井子区;生态承载力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网格格局、"乡村型高城市型低"的社区格局和"内低外高"的圈层格局。文章首次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对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角林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41803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5807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0.0016267hm2。将生态足迹效率引入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之中: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6949元/hm2,是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借助于退耕还林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损失和带来的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的提升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与本底生态足迹效率之差确定出旅游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3个角度构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0年为现状年,2018年为模拟结束年,对3个子系统进行现状模拟,根据现状模拟结果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值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1选取19个指标中需要优化的指标为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林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口数量等8个指标,通过优化模拟,能够促使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优化。2从时空模拟结果来看,洞庭湖区17个县域单元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和变化较大,对比现状模拟和优化模拟结果,变化最大的是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区域,"W"型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3针对模拟结果,认为应采取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系统调控和景观生态规划,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优化对策,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科学方法之一,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文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框架下构建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银川市2009—2017年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银川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生态赤字较高,生态压力较大;生态足迹分布趋向失衡,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降低,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稳步增长;经济系统对银川市生态足迹变化起主导作用,总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应从生态、经济、技术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银川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0年和2020年2个时期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RP(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概念模型选取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生态脆弱指数,通过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2000—2020年研究区各等级生态脆弱性相互转化的面积总和为23 619.93km2,中度以上脆弱区转入更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明显高于微、轻度脆弱区转入更高度脆弱区方向转移的趋势。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集群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高-高”聚集型地区在收缩,“低-低”聚集型区域不断外扩。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为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总之,虽然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程度呈现好转趋势,但生态环境压力仍不容小觑。为榆林市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提出合理的措施,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碳足迹理论,提出旅游碳承载力的概念和测算方法,利用旅游碳足迹和旅游碳承载力模型,计算对比江苏省15年来的旅游碳足迹、旅游碳承载力,深入认识江苏旅游业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表明:从2000—2015年,江苏总旅游碳足迹和人均旅游碳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旅游业碳足迹总量由487.3万吨增加到9 033.4万吨,人均旅游碳足迹由66.3 kg增加到145.1 kg。同时,江苏总旅游碳承载力缓慢增长,人均旅游碳承载力则持续下降。总旅游碳承载力由564.2万吨增长到1 981.0万吨。人均旅游碳承载力由76.7kg下降到31.8kg。因此,江苏总旅游碳足迹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总旅游承载力,生态压力日趋严峻。提高江苏旅游业的碳排效率,增加植物碳汇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当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地评估自身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背景和最新研究进展;阐释了其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以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省(2002年)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赤字为0.2883hm2,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地区生态资产变化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  杨仁斌  毕军平  周妮笛  易敏  胡文敏 《经济地理》2015,35(2):184-188,208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估了长株潭地区2000年、2010年两个年度的生态资产,分析了生态资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生态资产分布不均匀,株洲市最高,长沙市次之,湘潭市最低;2区域生态资产总体保持稳定并略有增加,但人均生态资产降幅较大,其中区域人均生态资产下降了7.93%、长沙市人均生态资产下降了11.20%、株洲市人均生态资产下降了5.39%、湘潭市下降了4.16%;3长株潭区域生态资产变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是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快速城市化的长株潭地区应走绿色、环保、低碳、集约、智慧的城市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伊犁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伊犁河谷2005—2018年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估,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进行动态预警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警度大致沿着"重警—中警—轻警"路径提升;(2)各子系统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波动频率有所差异,但总体都呈上升态势;(3)影响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因素有游客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A级景区数量、人均GDP、旅游从业人数;(4)按照当前发展态势,预计伊犁河谷警情将在2021—2023年转变为"无警"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指数(CUSI),为定量评估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怀来县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8年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别增加了0.0274hm2和0.1404hm2,耕地生态承载力则下降了0.1130hm2,耕地生态赤字增加说明耕地消耗量大于耕地供给量,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况。耕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由1996年的弱可持续阶段(0.01)向2008年的中等不可持续阶段(-0.31)发展。(2)通过对怀来县2011~2020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可知,到2020年该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821hm2、0.1387hm2,耕地生态赤字将达到0.3434hm2;CUSI为-0.55表明耕地利用处于强不可持续阶段,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