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居民购物行为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柴彦威  沈洁  翁桂兰 《经济地理》2008,28(2):221-227
基于上海市居民购物行为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居民购物行为的时空间特征,并从主观决策和客观物质空间的两个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居民购物行为表现出低频率、夜间化、短距离以及非机动与公交出行方式为主的一般特征;商品购物出行的时空间等级明显,但具有分散化和扁平化的特征。其中,不同商品购物活动空间选择因素的不同导致其购物出行范围的等级性差异,而城市商业物质环境和空间分布更多地决定了居民购物行为的具体方式、空间大小和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解决停车与道路拥堵问题,对时间、费用以及居民选择偏好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标定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因素对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模型分析得到了泊位供给情况、停车收费价格、公交运行水平、停车时长、出行者年龄、月收入及家庭小汽车数量等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结合模型标定结果建立计算方程,预测出了各类出行者在不同交通供给条件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概率及变化趋势,进而针对不同区域交通条件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且受到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揭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从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两方面探讨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城镇化率提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的拉动力度呈现先逐渐增强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基本规律。(2)现阶段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拉动力度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断增强,预测当城镇化率达65%左右,其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度将达到峰值,随后拉动力出现减弱趋势。(3)由于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非均衡性,城镇化率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的拉动力度也存在显著差别,中部、西部拉动力度较强,东部拉动力度较弱。  相似文献   

4.
吴颖 《时代经贸》2010,(12):15-15
随着轿车的普及,大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行车不再是居民出行的首选,曾蔚为壮观的自行车洪流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交通部门统计数字,从新世纪开始到2009年的这10年.是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急速下降的10年,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仅有20%不到,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还多。国内自行车交通的现状正陷入一个瓶颈状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轿车的普及,大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行车不再是居民出行的首选,首蔚为壮观的自行车洪流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交通部门统计数字,从新世纪开始到2009年的这10年,是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急速下降的10年,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仅有20%不到,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还多.国内自行车交通的现状正陷入一个瓶颈状态.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5)
近年来,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出行时可以选择的公共交通方式,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通过向居民提供免费或者较低使用费的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系统降低了城市中心区域居民短途旅行时使用燃油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数量,从而大大缓解了城市拥堵的现象,并且降低了城市的噪音和空气污染程度。在带来居民出行便利的同时,提供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的企业或政府相关单位也面临着自行车布点过多且不合理而造成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使用聚类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偏好,利用自行车租用历史数据并根据时间序列算法预测未来公共自行车需求数量,可以实现公共自行车的精准投放,以此大大降低公共自行车的空闲数,进而降低公共自行车提供方的服务成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区整体建设的迅速提高,我区的绿化覆盖率也从1995年的15%提高到现在的40%,我区的环境建设有了大幅的飞跃.新建了几个大型公园,对城区道路进行了综合环境整治,退线绿化.但与之相比,我区居住区内的绿化状况不理想,其重要指标绿化覆盖率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励雅  王振波 《经济地理》2019,39(4):101-108
文章基于"不同目的的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亦不相同"这一假设展开研究。借助北京市第四次居民出行调查,提取"出行链"作为分析单元,通过"主要中途活动地点"识别出"生计"、"生活"、"娱乐"三类出行链;以出行总距离和出行方式为因变量,居住区建成环境和个人经济社会属性为自变量,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刻画空间自变量与个体自变量对不同目的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居住区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受出行目的的影响显著。建成环境对生计出行链的影响最大,对生活出行链的影响次之,对娱乐出行链的影响不显著。②对生计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距中心区距离"和"公交线网密度",对生活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土地混合利用指数"。  相似文献   

9.
北京居民出行行为分析:时间价值和交通需求弹性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工作出行调研数据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北京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个人/家庭、交通通达度以及出行(方式)的相关特征等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出行方式的时间价值、时间弹性和价格弹性,为交通政策的评估与建议提供实证资料。实证分析发现,人们对公交、地铁的车内时间价值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因此节约公交出行时间的交通政策(如建设快速公交、增加地铁的线路和班次等)可能会更有效地调节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方式。同时也发现降低公交/地铁的价格可能不足以有效吸引北京开车出行人群转用公交。发展快速公交可能比"低价公交"政策能更有效地吸引人们转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经济地理》2019,39(12):70-79
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镇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水平有序logit模型(Meologit),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9个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城乡消费空间的新型城镇等级结构。研究发现:①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到县市联系加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跳跃性圈层结构,镇域和市域范围占比高,呈现与中心地距离递减规律不一样的新趋势;②地理区位和道路条件等因素的重要性在下降,家庭收入、机动车拥有水平和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③公交便利性将扩大居民购物出行范围;④较高的镇区商业服务水平,将强化居民本地化购物出行。基于以上发现,对城乡交通和商业等级布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交通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产生了严重影响,而绿化隔离带可作为优化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空气质量的一种有效且经济地措施。基于实验测定评价道路绿化隔离带对非机动车道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并提出分层疏透度来表征样带垂直结构特征,分析绿化隔离带配置方式对街道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化隔离带可较好地改善街道空气质量,对TSP和PM10的消减效果较PM2.5好;颗粒物的消减效果与样带的植物配置结构有紧密联系,分析结果显示颗粒物消减效率均与0~2m高度区间内的疏透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干道上,应该减少或者避免使用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多配置结构紧密和叶密度较大的灌木植物。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道路绿化参数化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解海燕 《经贸实践》2016,(2):313-314
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替代私家轿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张家港作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先行城市,稳步发展公共自行车事业,使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破解了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让"低碳出行、绿色生活"随着车轮跑遍市区的大街小巷,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目前张家港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和市民对此项服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被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提高,私家车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汽车的出现的确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汽车的增长率越来越接近道路所容纳的饱和点,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峻并且愈发棘手,高速的出行方式却不能成为高效的出行方式,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来思考如何让交通更高效,更环保,更经济.  相似文献   

14.
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购物频率、购物时段、购物出行距离、购物空间等级结构等方面分析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并与其他大都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居民的购物频率与所购买商品的等级呈明显负相关,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购物初始时间具有较大差异;②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时间不敏感范围随商品等级提升而延长,多目的出行正成为一种趋势,居民购物出行的平均距离不断递增.蔬菜食品类与日常用品类商品的购物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购物圈,服装衣饰类与家用电器类商品的购物圈层主要集中在市级购物圈;③日常用品类商品的购物出行等级呈现出明显的就近居住地趋向,居民购买高等级商品出行方式的机动性更高;④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芜湖市购买家用电器类等高等级商品的出行距离较远,但是私家车出行率比北京、上海低,居民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呈现出拉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树  陈刚 《经济研究》2015,(3):62-74
幸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也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本文评估了主观幸福感对劳动力就业和隐性再就业概率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发现,幸福感上升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概率,而且也显著地提高了失业劳动力实现隐性再就业的概率。同时,幸福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享有的"关系"等社会资本,以及促进了劳动力的工作搜寻努力,是幸福感影响劳动力就业概率的主要机制。因此,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转型,可能不仅不会加剧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反而可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6.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徐梦一  沈瑶  张潇   《技术经济》2022,(8):54
儿童依赖建成环境,并通过基本的出行行为满足其 自身发展的各项必要需求,其中儿童独立出行水平和出行方式 至关重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在 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建成环境也给儿童出行带来了一定安全隐 患,儿童出行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结合既 往文献将儿童出行的影响因素归纳整理成个体、环境和其他因 素,随后对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第五实验小学1 509名6~12 岁儿童及其家长展开实证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和家长对环境的安全感知会对儿童的出行决策产生较大 影响,机动车交通量及速度、交叉路口、道路复杂程度、步 道和自行车道及其基础设施设置、自然水体等是主要的显著 影响因素。据此,从空间布局、道路设计、交通设施配置和 社会环境方面提出了提升儿童出行安全水平的小城镇规划策 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数据和实地搭乘体验,对比分析了新乡、香港两城市的交通现状.香港公共交通工具多样化,市民日常使用的主要是巴士和地铁,私家车日均出行约占5%,而新乡则为65%.两地居民都对交通工具的环境影响非常关注,城市秩序、覆盖人群、设施衔接和经济带动是公众提及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由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我们认为环保、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是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模型中的组成部分.城市解堵的关键要从以私家车为核心转移到以公共交通为核心,公共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可以从公共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公共交通方式的价格分层及提高私人车辆的拥有成本和提高城市道路利用率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9.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个人行为选择反映社会停车需求,以衢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实证研究个体选择对社会停车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式。通过Logit模型回归发现:社会经济特征中居住地因子,驾驶经验中出行目的、停车收费、停车时间、寻找车位时间、下车后步行时间因子,社会环境因素中停车供给、违章处罚因子是社会停车需求显著影响因子,个人社会停车需求随显著因子不同呈现时空格局差异。基于显著影响因子从停车需求结构、停车供给、停车服务、停车收费和停车管理方面提出衢州市中心城区社会停车场优化措施,最后指出衢州市区的研究对中小城市的社会停车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