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环境产权视角出发,从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与融资机制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需求的原因,接着由信息广泛度、精确度和标准度三个维度提出6项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要求。最后,根据这6项要求以江浙沪三省市重污染上市公司2013~2014年所有企业信息披露渠道数据为样本,评价了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企业的广泛度可以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连贯性基本满足需求;但是信息披露的多样化、精确度和披露方式的集中度均不能满足需求;总体来看,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不能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政策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如何相应建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鄱阳湖流域为例,在简要论述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鄱阳湖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了加快补偿试点、完善相关法规、建立运行机制、深化科学研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极差标准化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标准化,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量化值,并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种生计资本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的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也具有正向影响,说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地收入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生态补偿政策还可通过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补偿内涵及减贫的作用机理,梳理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初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模型,为后期进行实证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赋予了生态补偿以全新的内涵。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新要求,探讨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七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责任范围,可以划出一个较清晰的政府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领域,即:中央政府重点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跨界中型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地方政府主要建立好城市饮用水源地和本辖区内小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配合中央政府建立跨界中型流域的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赋予了生态补偿以全新的内涵.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新要求,探讨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湿地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朱 《发展研究》2009,(12):40-42
湿地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中的一种类型。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既与其他限制开发区域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其基本思路是:保护第一,从严控制开发行为;为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供给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妥善安置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为此须建立湿地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即建立纵向与横向交错的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配套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不同主体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发挥,其中合理确定支付次序对开展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假设的前提下,根据"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以湖北省为例,以44个重点开发区(提供补偿区域)和3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受偿区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损益视角提出生态补偿支付次序优先度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重点开发区接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受惠量相对大小,补偿支付次序整体上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部分地区呈现"先后交错分布"的特点。(2)根据重点开发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致损量相对大小,补偿支付次序整体上呈"东先西后"分布。由先到后依次为东部武汉城市圈、中部江汉平原西部及其以北地区、西部地区。(3)顾及生态损益两个视角,重点开发区生态补偿综合支付次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上为"东西先、中间后"分布,局部地区不同重点开发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支付次序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角度,探索研究解决张承地区贫困和生态问题。该文分析了张承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指出张承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划分市县级主体功能区和强化技术支撑等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深化了流域区域间利益的不均衡,功能区定位导致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和面临发展机会的损失,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不同功能区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特点,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为出发点,从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思路为:以生态保护总成本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跨区域协商管理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下游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跨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介绍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阐明了跨界水污染中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用机理。结合长三角地区跨界水污染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由源头水土涵养补偿机制和临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两部分组成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方案,并分析了该机制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位属性和发展水平,可将其分为东北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和中南区域四个片区,各区内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限制开发与贫困属性长期并存、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约束等问题。综合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在于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人力资源流失、主导产业规划滞后、第三产业活力不足。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突出县域差异化;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绿色服务业增长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重点工程"和"品牌工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财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鄱阳湖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保障长三角水生态安全及促进江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三个角度,分析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依据流域的生态资源特点和经济基础,结合流域现有的财税政策,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的相关经验,从优化相关财政政策和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两方面提出保障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具体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规划入"限制开发区"极大地限制了功能区内农民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和经济开发行为,在法律上剥夺了其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与发展权。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矫正环境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应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征收生态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在微观层面,从健全生态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和自愿生态保护项目制度三个维度建立起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了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各省区再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相应的资金分配办法,其最终目标是引导生态功能区政府和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由于中央对地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增强生态功能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上,加之各省区的资金分配方案又各不相同,自然,制度设计的初衷与最终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偏差。本文主张中央对地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定位在生态外溢价值补偿上,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首先,本文基于不同补偿路径提出了"生态外溢价值"补偿理念;其次,基于拓展的能值模型分别测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生态资源稀缺价值和生态价值自身消费,重构基于生态外溢价值补偿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偿体系;再次,以全国31个省区和云南省129个县市为案例,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进行实证测算,以检验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构建和完善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7.
海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是一新的研究课题。在探讨海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生态补偿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市场价格法、成果参照法、替代市场法和专家评判法,构建了生态补偿额度的估算模型,并尝试应用于福建省罗源湾的案例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补偿方式和政策建议。该文有助于完善海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的可操作性,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外生态补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清  龚高健 《发展研究》2013,(12):107-111
一些国家在生态补偿政策制定和实践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对我国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是生态补偿建设的主导力量;市场作用的发挥是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完善的法律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基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实现生态补偿的重要方式;社区参与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 补充;严格有效的生态补偿约束机制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又称作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付费(PES),在生态敏感区发展有机农业并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流域及水源地有机农业发展实践及生态补偿案例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有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补偿机制进行探讨,针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水源地生态敏感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提出几点合理化政策建议:(1)水源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应纳入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规划体系;(2)分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更灵活多样,避免补偿标准的单一化;(3)发挥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作用,选好中间"人",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联动补偿机制;(4)建立生态补偿信用制度体系,强化政府监管下的多元化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经济师》2014,(10):77-78
文章简述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和国外生态补偿机制,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机制下相关林业财政策与实践,提出建立林业财政政策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