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确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实证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其次,根据产业相对梯度系数计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最后,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及进一步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一个博弈论模型,讨论了地区间污染产业转移的动因,以及这些地区产业转移与转型之间的权衡条件。研究认为,如果将环境成本作为产业选择的重要指标,那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污染水平的产业分布在位置上存在梯度,且这些产业的转移与转型也存在梯度;满足一定条件时,产业转移比产业转型在改善地区间的福利方面更为有效,从而提出一个地区面临污染问题时的一种可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产业地区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地区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产业地区转移条件的分析模型,在对模型实证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当前传统产业大规模地区转移没有出现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劳动力的优势不足以弥补东部投资效率的优。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6.
南宁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但却未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政府期望和梯度转移理论所揭示的现象有较大距离。通过对西部典型地区南宁市的实地调研,从转入地的角度探讨区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揭示出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元的,除生产成本外,配套产业情况、土地管理方式、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乃至地区文化都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生产成本"的内涵与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劳动力成本的区际差异不会明显驱动产业转移。基于南宁案例的剖析后认为,由于缺乏产业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手段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中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综合作用,同时,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结果发现:地区的潜在性比较优势促进了产业转移,而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对地区产业转移起着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地区的要素禀赋对产业转移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产业转移上,地区竞争优势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在制造业转移上,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也会产生相应影响;基础设施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为正,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制造业向企业集聚地转移;制度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达到预期猜想,外资分布越是密集,转移程度也越高;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越是不利于地区制造业的转移,这与中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把控严格的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2~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的公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水平越高、总部经济越发达、政治议价能力越强的地区越能从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格局中受益;在样本分析区间,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办法实施后,总部经济对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明显加大.因此,应弱化总部经济和地方的政治议价能力对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的影响,遵循税收归属与税收来源相一致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办法.  相似文献   

11.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由梯度转移理论可知,因为区域之间存在要素流动差异,流动较低的要素往往可以粘住流动性较高的要素。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差异对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DI集聚效应、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都是促进外部产业向内转移同时增强产业向西转移粘性的重要因素,抑制了区域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宜林 《生产力研究》2005,(9):228-230,199
本文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渊源以及近期学术界关于我国各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方法、目标模式、影响效果、动力机制和阻碍因素的观点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产业转移的理论渊源、推动因素和阻碍原因,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现今经济发展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经济现象,而集聚产业对外转移会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文章使用区位熵指标衡量永康、武义和缙云地区五金产业的集聚程度,然后使用2001—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永康市五金产业对外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永康市五金产业的对外转移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对五金产业转移是如何影响永康市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自主创新效应是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中一个较为新颖的论题,自主创新效应也是我国实施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战略预期的关键之一。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就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适当模型和2004—2008年安徽地区层面与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区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溢出效应越明显,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但对不同技术层次自主创新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利用区际产业转移,实现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容易出现低端产业锁定、过度依赖资源、忽视技术创新、引进污染产业等问题。对这种潜在的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应保持警惕,防止"来者不拒"式承接转移。同时认清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使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对其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和升圾的压力,能否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样度转移的现行基础和劣势,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一轮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国与国之间.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日益加快.尽管产业转移理论(如梯度推移理论)不断完善,在中国产业转移的进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特殊问题,如科学划分梯度.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本文试图用实证方法,以梯度推移理论为基础,综合产业转移各种理论,结合物理现象,建立一个解释力较强的理论--虹吸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魏敏  李国平 《经济地理》2005,25(1):33-37,48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高梯度地区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地区推移,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差距。近年来,尽管出台了许多区域优惠政策,但区域经济差距依然很大,扩散效应不明显。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其原因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粘性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