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是人居环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广袤的、最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度人工化和商业化使得城乡人居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疏离,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农业本身自带的生态和审美属性逐渐淡化,人居环境正在面临严重危机。文章分析了城乡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在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经济、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当前乡村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引入的三大路径:城乡一体、诗画田园和社区共建。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边缘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无需赘述.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四川省董坪村为实证研究,从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三方面探讨山地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规划研究在实际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规划建设成效还不十分明显而需要时间证明,但结合当地植物、水、道路和住宅等景观要素,规划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是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并可逐步实现不误农时、不废农景、改善户外微气候、节能减排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较为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发展,忽视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在人居环境方面也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由此造成了乡村发展空间的无序、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人文景观的破坏、公共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传统文化的衰落等不利后果。显然,城市与农村的人居环境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影响了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发展空间,也关系到城市人居环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新时代内涵基础上,多维度、多视角解析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及发展困境;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居文化环境变化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构建由目标层(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系统指标层(人居物质文化、人居精神文化、人居制度文化)、目标分解层(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具有阶梯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景观生态理论、3S集成技术,将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划分为五类区域,实现对其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的空间分析;并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通过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激发民众的积极能动性、精准优化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 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 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 “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 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 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 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 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 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 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居建筑使用周期过短,资源浪费过大,应进行设计实效性研究.探讨与论证人居环境设计的时代理念是业内当务之急.智能、节能、采能、集能是未来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农村人居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六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应关注的主体、内容、优先序、模式、保障、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博弈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集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水景在住区规划中发挥着改善微气候、景观空间构成、休闲娱乐、提高住区品质及经济价值的作用,是北方住区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元素。通过青龙湖住区规划的实例分析,在设计中引入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通过规划构思布局、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将自然水景、人工水景和住区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旨在创造出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客与检验标准,因此,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文章从农村建筑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州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与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调研发现,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垃圾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二是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三是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因此,笔者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改善农村人居生存环境。(2)统筹城乡环卫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垃圾处理系统一体化。(3)加强村级绿化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建设绿色宜居村庄。(4)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5)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6)加强农村污染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南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5,25(5):658-661,672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了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指标值进行预测,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居环境的预警系统,并进行了初步的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西北干旱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干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宏观背景,分析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对该地区村庄建设和生土民居的影响,以及大量生土民居被废弃的内在原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生土民居改造、更新的设计实践,提出生土民居的营建策略,以期探索西北干旱区生土民居营建的适宜之路,使这一广大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同发达地区在城乡融合方面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以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十的地区(省、直辖市)为例,构建了要素流动、经济发展、人居环境、生活差异4个准则层共18个细分指标的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综合评分及各准则层评分,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对十个地区的城乡融...  相似文献   

17.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低。以1990~2004年杭州市区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杭州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好,商品住宅价格越高,反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差,商品住宅价格越低。  相似文献   

19.
依据建成环境日照及水文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将场地生境及空间格局划分为不同类型。基于地带适宜性原则进行植物群落组构,并引导其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态。这一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景观建构的过程,是城乡人居环境低影响开发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群落生态学理论引入城市环境设计营造,论证建成环境生境条件类型与植物群落组构的相关性和互适性,通过实验性研究,探究生境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借助定量思维和数字技术,有效实现数据分析与设计方案的科学关联。  相似文献   

20.
增加植被绿化是调节城市微气候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对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特征和热舒适度调节却鲜有研究。以杭州11种常见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不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竹类植物群落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光照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群落能够降低空气温度1.5~2.6℃,增加相对湿度3.0%~7.9%,遮光率达95.4%~99.9%。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平均不舒适指数的差异表现为极显著。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不舒适指数降低2.1%~3.5%。通过对微气候因子与竹类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层结构特征对植物群落微气候和不舒适指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次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竹类植物缓解热岛效应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选择竹类植物种类,从而改善城市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