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OLS、Ordered 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户口中老年人参与新农保是否可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有助于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但影响效果均较为有限.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参加新农保显著提升了西部地区样本群体幸福感,但对于东北地...  相似文献   

2.
3.
独生子女政策无疑是过去三十余年间对中国家庭以及人口结构影响最为深远的政策之一,独生子女的“独”这一特性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家庭的商业保险购买决策。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发现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概率反而更低。为了解释这一结果,本文从金融知识、风险态度、社会互动和信任度四个渠道分别进行考察。其中,前两个因素主要与保险能分散风险这一功能属性相关,而后两个因素则体现出保险因信息不对称而与生俱来的信用属性。结果显示,给定其经济水平,独生子女更少购买家庭商业保险的原因,并非是他们在金融知识和风险态度上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明显差异,而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互动和信任度方面明显弱于非独生子女,正是这种“社会性”的缺乏导致独生子女更少购买家庭商业保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城市生活用水的定价问题。我们认为,城市生活用水的定价应能够使得在三个约束(居民的承受能力,制水企业的合理利润,水资源的有限性)之下实现居民福利的最大化并尽可能保持不同收入阶层的人们在水消费方面的平等地位。本文在此考虑之下提出了一种在某种意义上最优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价方法。此方法与已有方法如全成本定价法,影子价格定价法,两部制定价法等相比,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因而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6.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我国新时代民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在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但其对农民精神层面获得感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收集的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反事实分析方法的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就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提升了农民对收入水平的主观感受及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且使得农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然而进城务工并没有提升农民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对于那些没有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务工就业甚至可能会降低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尽管进城务工就业从总体上对提升我国农民的获得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对不同特征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价格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震 《经济与管理》2009,23(10):41-45
中国现阶段面对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大幅增长,供水成本增加,对水价调整改革的呼声不断。单一水价与阶梯式水价两种计量方式有优劣,在中国,整体上应沿用单一水价的计量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阶梯式水价的试点施行。另外,还应推行对弱势群体用水的政策性补贴,形成更加完善的供水体系,加强用水设施的技术规范等。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前提,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流转。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非正式社会交往与正式组织参与两类社会资本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礼金支出越高,与邻居、亲朋交往越频繁,有族谱或家谱的农户租出土地的概率越高,但这类强关系对土地租入的影响不显著;参与正式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租入土地。以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推动土地租出者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的关系网络对土地租入者利用资源和获取信息进而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突发性冲击会对其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突发性冲击-农民工流动-农业再就业”的逻辑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论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就业地点以及农业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变化与市场配置效率下降加大了农民工工资下行压力,带来了不利的收入效应;加之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大,县域内就业增加,农民工流动性下降;由于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利用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功能进行农业再就业,获得暂时的就业保障以抵御公共卫生风险。此外,城市的失业效应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是突发性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潜在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通过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弱势农民工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是保障农民工生计、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运用两部门生产模型和RCK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农机补贴的资源效率在减损,但人力效率在提高;同时,两种效率都有利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城镇居民收入较低地区的农村。其作用机制为:农机补贴更多地促进了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收入较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该地区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农机补贴的资源效率减损更少,人力效率提高更多。同时,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运用耕地坡度作为工具变量,分组测算和分析了农机补贴的效率特征,印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因此,中国的农机补贴政策应该向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收入较低地区的农村倾斜,在资源效率减损和劳动力转移的情势下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消费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开展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环境压力认知、助推消费者偏好低碳化、促进产品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更容易降低南方地区、低碳电力城市和城市家庭消费碳强度,抑制了财务赤字家庭消费低碳转型,有待激发老年人低碳消费市场,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衣着消费碳减排作用依次递减,对食品类和文教娱乐类消费低碳化发展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比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河北保定和台湾城市中代际关系的变化和连续性,以分析两个华人社会家庭生活模式的异同。作者认为,在保定,五十年代形成的一套制度惯例为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了不错的保障,也培育了一个丰富的代际交往网络,父母和成年子女对它都很满意;子女帮助父母的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微观制度,在某些重要方面与同一时期的台湾相比,甚至还更加"现代"。  相似文献   

14.
对2000年12月、2006年6月和2010年12月开展的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抽样方法、数据评估和加权模型做了详尽介绍,以便为各界学者、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使用这套数据时,对数据来源有充分了解。按与人口规模成正比的概率抽样(PPS)方法进行分级多阶段抽样框,对涉及的2万名老年人入户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利用调查时点左右的人口普查或1%人口抽样调查60周岁及以上人口相关结果,通过相应的加权评估,足以推论调查时点我国大陆地区老年人口的总体状况,亦可对五年内的变化状况做短期估值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土地流转和不同土地流转方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总体而言,参与土地流转对农村家庭均有普遍的增收效果,对中低收入人群增收效果更明显,这将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进一步区分租入土地和租出土地这两种不同的参与土地流转方式后发现,土地流转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主要来自于租出土地,租入土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不显著。第三,租出土地所产生的缩小收入差距效应形成于农村人群参与土地流转后进入非农行业这一渠道。此外,参与土地流转后,东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和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效果更显著,且主粮产区参与土地流转对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抑制效果弱于非主粮产区。因此,为了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继续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并在此基础上切实保障流转权益,为其从事其他非农领域提供支持和便利。  相似文献   

17.
儿童人力资本发展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议题。为此,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效果及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提升了儿童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使儿童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年龄别体重Z评分和字词识记能力分别提高0.209个、0.132个和0.080个标准差,以及使儿童的抑郁指数降低0.124个标准差。分样本来看,当将样本根据儿童的性别、留守状态以及家庭收入分组时,发现家庭领取养老金对男性儿童、留守儿童以及低收入家庭儿童的人力资本影响更大。机制分析显示,生活条件、健康行为、情感环境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三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较多文献揭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但作为强制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是否具有同样的积极作用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消费水平,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高收入家庭的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对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养老保险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家庭的消费水平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总体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改善低收入群体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为居民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构建了城乡数字鸿沟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了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乡数字鸿沟会阻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且城乡数字鸿沟的分维度中接入沟的阻碍作用强于使用沟,意识沟的作用不显著;第二,城乡数字鸿沟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和数字技能差异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具有阻碍作用,且对前者的阻碍作用弱于后者;相较于高收入群体,城乡数字鸿沟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