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殡葬蕴含着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理念、天人和合的生态理性自觉。推行绿色殡葬新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民众却难以接受绿色殡葬方式。究其原因是绿色殡葬实践探索未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的生态意识培育。为此,要致力于强化公民的绿色殡葬意识,鼓励公民参与绿色殡葬实践、完善生态法治,从而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指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量化,公众满意度反映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感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数的排序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数的排序相互背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标是各省份空间样本数据,空间样本数据之间存在的空间效应,文章在各省份公众满意度和绿色发展指标空间自相关特征基础上,以绿色发展指标为解释变量,以公众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空间回归模型,从空间效应的角度探讨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与绿色发展指数出现的背离现象,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相似文献   

3.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生态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需要生态文化建设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积极行动,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结构模型,来测量影响女性消费群体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女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越高,其消费意愿越强;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个人特征和营销要素会对实际购买行为产生作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与购买行为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也在发生转变,绿色消费的概念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之中.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情况和消费意愿,并对不同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一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绿色农产品的推广普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人群,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对自身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建设美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充满信心和期望。为了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青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代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素养,增强其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7.
简兵 《当代经济》2016,(23):74-75
本文分析了武陵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与面临的问题,认为发挥绿色信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特点分析了绿色信贷的设计与风险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以张家口市居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消费者个人属性、家庭属性、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及消费情况的调研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论述影响绿色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及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未成年子女、家庭月收入、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购买频率、购买方便程度、消费者满意度及其溢价意愿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心不足及溢价水平过高是阻碍其购买绿色农产品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与启示,提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完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2009年和2018年苏州市市民的调研数据,评估了近十年来公民感知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十年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相较于农村居民的调研结果来看,城镇居民的环境满意度更高,在环保行为和绿色消费意愿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是否选择绿色消费的显著因素,但当其达到一定阈值时,其影响不再具有显著性和相关性。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调研结果,建议从政府、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协同并进,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考核1次,"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考核指标,将于2020年末用于全面评价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进展、体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意义重大。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环境损益分析"作为一个影响因子进行融入,以解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损害程度的缺失和生态环境权重占比偏低两个问题。"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环境损益优化分析"增强了"绿色"与"发展"的协调性,改变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在绿色发展评价中的弱势地位,真正体现西部省份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县域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PSR模型,建立“双三角”PSR模型,构建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响应6个维度、33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不同批次的部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联系紧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县域经济建设,持续解决突出生态民生问题,加大对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相似文献   

12.
新疆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决定了新疆必须走"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道路,以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因此,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生态观为指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法规建设等措施路径,破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困境,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民族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制度管理五个层面选取29项具体指标,建立沿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6年中国沿海53个地级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依据评价值大小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5个等级,并对其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中等水平,但各地级市之间差异明显,青岛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唐山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低。(2)按省域分布来看,上海市、海南省建设水平最高,天津市、山东省为较高水平,广东省和福建省等五省为中等水平,河北省、江苏省建设水平最低。(3)分布于黄海海域的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海域。(4)海洋资源禀赋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素,海洋经济发展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文化与海洋制度是影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福祉与未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测度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文章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1—2014年甘肃省五大生态特征区(陇中、河西走廊、陇东、陇南和甘南)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对甘肃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评价结果显示陇东、陇南的生态环境等级一直保持为优级,河西、甘南和陇中的生态环境等级为差级,但2014年生态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7)
高职院校实施绿色教育,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公民",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呼应,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即绿色教育)关注程度不高、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匮乏、学生没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实施绿色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教学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搞好绿色文化活动,带动绿色教育;三是以优美的绿色校园环境,助推绿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四是加强绿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五是努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共5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长三角地区15个国家生态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呈上升状态,其中浙江省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总体上高于江苏省,但后者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的增长潜力更高。在研究期内,比较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增长幅度,开化县增幅最大(75.02%),磐安县增幅最低,只有11.68%。因此,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县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环保意识,以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对山东寿光和河北定州308个蔬菜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基于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农户家庭人口学特征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投入到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农产品生产收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显著性作用,而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农业劳动力、家庭总收入、是否有外出务工劳动力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益突出的面源污染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的行为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至关重要,而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是农户生产行为的主要潜意识支配因素。探究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的政策制定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利用江西省2 06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农户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总体水平较高。(2)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均对农户的农业生态环境认知有显著影响。其中,在农户基本特征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农户性别、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外部环境因素中,种植农产品用途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无锡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体系,坚定不移把“太湖明珠”生态品牌呵护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