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彬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74-75,78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是为海洋开发提供装备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并呈不可抵挡之势。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战略,必须对政府进行准确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发挥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力观视角,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创新管理理论,从创新政策扶持等5个方面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搜集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6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衡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揭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类别判断。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多数地区存在创新短板,“木桶效应”限制了区域整体创新潜力;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大致呈金字塔形态分布,且“胡焕庸线”两侧差距明显。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区域特征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拓展了创新主体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产业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却没有被重视.文章以三螺旋算子为门槛值研究大学国际化水平、能力和不同类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上指向区域化,官、产、学三者合作水平较低,区域科研体系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较差.官、产、学三者合作相对紧密的地区具有良性的创新合作环境,大学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官、产、学三者合作不密切地区的创新能力则受大学国际化能力的影响较大.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还是"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在创新合作环境好的地区,对创新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受代理变量选择的影响,"编码"形式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在创新合作环境差的地区,大学研发投入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需要"引进来"和"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培训,以增加创新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流,促进当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不少地区和国家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基础上,利用钻石模型,综合考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提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构建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我国海洋产业统计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应当选择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面对的外部波动日益加剧,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特征关乎地区生产结构,以相关多样性为代表的布局特征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却未有定论。以我国27个省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门槛模型,引入地区创新水平差异,研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为地区整体创新水平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当地区创新水平较低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随创新水平的上升而逐渐减弱;当地区创新水平较高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显著正向影响。结合我国地区多样化与创新水平现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相关多样性布局与地区创新水平建设是地区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面对的外部波动日益加剧,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特征关乎地区生产结构,以相关多样性为代表的布局特征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却未有定论。以我国27个省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门槛模型,引入地区创新水平差异,研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为地区整体创新水平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当地区创新水平较低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随创新水平的上升而逐渐减弱;当地区创新水平较高时,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呈显著正向影响。结合我国地区多样化与创新水平现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相关多样性布局与地区创新水平建设是地区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产业布局由点及面迅速铺开、部分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同时,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发展、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重陆轻海"理念等隐患也开始凸显,亟需对当前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根据决定性影响因素的差异,可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导向型产业和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五类,在布局过程中,应基于五类产业的内在属性分别制定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提升我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文章构建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评价模型,对我国2011—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动态比较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产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升高且比较稳定,东、中、西部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各有特色,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主要为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因素,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而中部地区相对优势则比较薄弱。据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以创新主体交互、创新活动融入、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绩效提升为本质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家高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政策质量等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相似文献   

12.
海洋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兴海洋产业比例较低,需要进行海洋产业创新。通过建立由海洋科技开发子系统、海洋成果转化子系统、海洋产业系统和市场需求等部分组成的海洋产业创新系统,分析了海洋产业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期为海洋产业创新政策体系框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4、2009和2014年3个时间截面所有沪深上市公司中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展效益也在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变缓。从产业层面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最大,且发展效益最好,而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的主战场是华北地区,同时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效益最好;而西北地区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短板,且发展效益欠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额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具有地理上的聚集特征。局部LISA指数显示,整体上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同时处于高—高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减少,处于低—低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分析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需求拉力、供给推力及环境支撑力角度,对产业融合能力进行理论解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2005-2016年的产业融合能力,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融合的供给推力、需求拉力和环境支撑力与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度依次下降;从时间维度看,2005-2016年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地区产业融合能力逐渐增强;从空间维度看,我国产业融合能力地区差异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整体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较低,产业融合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构建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结构,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了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和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的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均衡;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中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系统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晶 《经济研究导刊》2007,11(2):190-1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效应,论文基于变异系数—层次分析法测度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空间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继而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正在快速提升,但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及“俱乐部”发展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呈梯度递减演进趋势,且整体及东、西部地区具有明显多级分化现象;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整体及东、中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则有抑制作用。对此,应充分重视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异质性支撑作用,强化省份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实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圈层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为了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的视角,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集中度较低及发展同构化明显的问题。为优化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应建立健全海洋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协调合作管理机构;明确各地区海洋主导产业,采取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海洋产业发展高端化;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实现海陆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和均值法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测算。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之间联系紧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暂时领先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各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各具优势与劣势;各区域在海洋经济产出情况和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能力上的差距是造成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