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尚不适应市场经济下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的要求。单纯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化取向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需要,只有凭借社会力量,即通过公众群体的努力,才能使环境保护真正发挥出社会自主的力量。因此,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复合多样的环境保护激励制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渐进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金融资源支持.在分析我国既有的金融体制变迁的基础上,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内生于民营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而相对于某一个产业来说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该产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每一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市场要素分配状况、独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独特的制度安排形式 ,决定了该产业独特的技术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国财 《发展研究》2002,(12):20-21
近年来,我国国家财力增长可观,但财政支出增长更快,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远远滞后于整个财政制度的改革。具体表现在:(1)财政职能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仍不相适应,财政支出中“缺位”和“越位”并存,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2)  相似文献   

5.
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安排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呈现诸多特征,这些特征是家族企业制度选择的结果。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角度分析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并对家族企业产权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中 ,制度因素是首要的。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缓慢与兴盛 ,受多重因素影响 ,其中 ,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是决定性因素。计划经济时期 ,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 ,农村工业化进程极其缓慢 ,其做法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 ,得益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尊重农民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制度安排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许多非技术性难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加以破解.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循环经济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协调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循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激励和引导人们作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降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塑造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制度、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循环经济制度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循环经济制度构建要着力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宏道 《经济师》2006,(2):31-32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反映了一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质问题,财政支出中的制度安排应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文章主要以公共选择学派理论来探讨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制度因素以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刍议我国保险中介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惠贤 《现代财经》2006,26(3):21-23
在保险业日渐繁荣,保险市场逐步完善的现阶段,保险中介也在飞速发展,但如何解决我国保险中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人的行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保险中介制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针对保险中介发展初期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研究其制度安排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完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根据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试点情况,提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思路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Barro Rule单一类型政府支出模型的推广,本文建立了多类型政府支出模型,并且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公共支出的效率及其最优水平。结果显示,最优总支出水平大致在20%左右,经济建设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和社会服务性支出的最优水平大约分别为5.8%、6.6%和7.6%。  相似文献   

12.
地市级地区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考察中国地市级地区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相互影响的机制和特征,主要包括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由于地市级基本建设支出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使得相邻地区基本建设支出间负相关;由于中国特有的地方官员激励结构,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竞争会导致基本建设公共支出正相关。本文使用中国地市级地区2002—2005年数据检验这两个影响渠道。经验分析发现了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税式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是加强税收优惠管理的有效举措.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优惠的规模增长较快,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清理之后又迅速膨胀,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税式支出预算制度.本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际,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编制税式支出预算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税式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选择和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支出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迅  余杰 《财经研究》2005,31(12):5-17
文章首先应用随机前沿方法,估计了我国31省市的时变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能显著地降低技术效率,而提高公共支出的组成部分占GDP的比例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现实意义就是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对我国的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其次,计算了我国31省市的技术效率,结果发现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较大,而且在进一步扩大之中.再次,对TFP变化率进行了分解,分析表明:不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东中西部三地区看,对技术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都是规模经济性,而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影响较小.最后,根据我国目前以规模经济性对TFP变化率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指出从公共收支视角来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对TFP变化率的影响,缩短东西部技术效率的差距,是一条高效率的公共支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税收结构优化的政策与策略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崴 《经济与管理》2011,25(8):58-61
为实现中国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转变,应重视税收结构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匹配与协调,优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增大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转型为房产税或物业税财政,优化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规模并适当降低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  相似文献   

16.
制度、市场与非公有制经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已经从1980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回顾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政策环境改革,分析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还没有脱离"生产性财政"的窠臼,财政支出结构僵化,财政支出职能的缺位和越位同时并存。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中国而言,增加政府的经常性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增加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妨碍经济增长,且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还没有达到最优状况,经常性项目支出太少,资本性项目上支出太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技事业支出三个方面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支出的省际差距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省际财政能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但各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所选省(直辖市)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可看出,省际财政支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本文分析了导致省际财政能力和支出结构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缩小省际财政能力差距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家庭借贷约束、公共教育支出与社会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借贷约束使得底层家庭无力对子女进行最优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此同时,富裕家庭则不受借贷约束的影响,总体结果是社会流动性减弱。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和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借贷约束确实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教育的代际传递弹性,降低了社会流动性。在匹配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数据后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可以缓解家庭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提高教育水平的代际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