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中国与蒙古国建交65年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过一些曲折,但是睦邻友好一直是主流。早在1949年10月16日中蒙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60年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署了《中蒙边界条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蒙关系也进入低谷。1990年中蒙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1994年修订并重新签署了《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2003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中蒙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中蒙双方签署了《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2014年8月21至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与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进行了深入会谈,会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把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1975年5月6日正式建交,1998年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12月,首轮中欧战略对话在伦敦举行。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的中日经济关系是在不断“磨合”、不断妥协中发展的,双方是一种互补远远大于竞争的共存与双赢的结构。中日之间应发挥相互的互补性,促进中日两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诞生21世纪的崭新的中日关系。这就要求对目前的中日间以“存同求异”为交涉基准的旧的模式向“存异求同”的新的模式转变,实现质的超越与突破。  相似文献   

4.
2014年8月21-22日,习近平主席对蒙古进行了“走亲戚”式访问,将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人文交流是中蒙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国政治关系不断提升同时,应不断加强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巩固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推动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磋商伙伴”到“对话伙伴”,从“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进,共同发展。谱写了20年对话合作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4月又多了一个“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国与国之间与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差不多,但国与国之间亲疏关系有严格的辞令. 比如:与俄罗斯,称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协同进退,步调一致,你弃权我也弃权,你投反对票我也投反对票. 又比如:与美国,称为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来双方互有攻守,但我们建设性一下,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经济对日本市场状况的影响已发展到不容忽视的程度,过去,人们曾说,日本经济是“美国打个喷嚏,日本就在感冒”。那么,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如何呢?从近年来日中两国经济交往的实际情况汉看出中国对日本市场状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日本同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又同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达成员体,这使得二战以来形成的美日之间特殊的政治、济和外交关系在APEC中变得更加引人注目。美国希望通过APEC谋求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继续发挥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作用和实现其长远经济利益。日本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它一方面与美国联手合力推进亚太经济合作,一方面又在"亚洲的主导权应当由亚洲人自己掌握"的口号下,与美国争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日本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即是发达成员又是亚洲成员,使得它一方面可以借助与美国政治、安全领…  相似文献   

10.
郑鼎文 《南方经济》2005,(10):50-52
广东要有意识地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利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机,同东盟结成区域战略伙伴关系,使东盟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后方根据地”、“避风港”。因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以及地缘经济理论都显示,东盟是广东施展“走出去”经济战略的最佳舞台。广东与东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对策有:以“泛珠三角”为依托开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建立广东与东盟合作发展的投资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等。  相似文献   

11.
就在中美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同时,美国也在当周正式启动与欧盟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再加上美国已经力推了多年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全世界的新一代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经济学的一个规律。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观察到,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两者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升高。”这种关系被称作“奥肯定律”。“奥肯定律”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率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一种经验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这个定理: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6,(52):32-33
中国的非洲战略究竟目的何在?中国的开发和援助能否促进非洲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和非洲的所谓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正在转向以“印太经济框架”为代表的非传统经贸安排,其合作议题更加广泛、合作方式更加松散、打压中国意图明确,是全球贸易格局中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变化。在“印太经济框架”这一新合作方式下,数字经济规则可能会以既有的美式模板为基础,吸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新范式,进一步推动有关数字贸易壁垒、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规制与合作。面对美国持续升级被“规则化”的打压遏制,一方面,中国应当在相关国际谈判中积极为国内数据监管和数字贸易政策争取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力度切实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开放,特别是跨境数据流动机制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5.
关注     
动态News要闻欧盟定调对华政策欧盟委员会10月24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题为《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的对华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将为今后几年欧盟与中国开展进一步合作提供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自2003年欧中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日益成熟和务实。因此,欧盟的对华政策必须保持当前所实施的“接触”与“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而且“随着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密切,互相的责任也在增长。”这份文件是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涉及中欧政治、经济、科技关系以及国际和地区合作,可谓面面俱到,但其核心是…  相似文献   

16.
<正> 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参加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之后,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他于1月12日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首脑会晤,签署了《莫斯科宣言》等双边文件。双方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极好的和富有成效的首脑会晤”,并且声称:访问使俄美两国关系成为“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然而《宣言》墨迹未干,障碍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诸多因素已开始出现。这些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新兴国家迅速发展以及欧美国家债务问题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美国和欧盟各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启动并主导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谈判,其中最主要的有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多边服务贸易协定(TISA),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随着这些谈判的逐步深入和部分框架协议的达成,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已初露端倪。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美国在TPP规则中提出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现代资产组合方式颇为引人注目,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相继推出了他们的资产组合战略。援自于外交中的“战略伙伴”多重关系,也被运用于资产组合中,传统意义的兼并资产组合方式则已风光不再了。分析战略伙伴式的资产组合,有助于了解多极...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两国间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巨大影响。现试将两国贸易关系的前景作概要的分析。日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及其现状日美贸易关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下述几个显著的特点。一、规模巨大。1983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达428亿  相似文献   

20.
东盟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等存在巨大差异,并未构成一体化实体。中国应当对各个东盟国家给予不同层面的应对方式,并且在“均衡竞争”策略和“对冲”的双边关系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各个国家建立新型市场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