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区域环境容量、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借助空气质量指数AQI等指标分析了区域环境容量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采用A值法对山东济南和青岛两个样本城市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生态赤字等进行了测算,得出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以及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尚处于"二、三、一"阶段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重,调整和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包括各产业内部的比例以及持续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创业质量及其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造成我国区域间创业质量不均衡及区域创业质量出现"马太效应"的原因。首先,通过构建创业者决策模型,得出区域环境会通过影响潜在创业者投入高质量创业的努力程度,改变高质量创业的成功概率,进而影响创业质量;其次,基于对创业质量内涵的界定,从创新性质量和规模性质量两个层面对我国30个省份的创业质量进行了测量;最后,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区域创业质量的自我回馈机制及区域环境与创业质量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环境与创业质量的自我回馈机制决定了区域创业质量的水平差异及变化速度,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创业质量差异不断增大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3.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区域经济协调更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因素,两者关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角度探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以2014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一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3—2019年中国25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作为初始样本,运用广义合成控制法,从政策实施有效性视角检验了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经济激励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状态视角考察了协同度的经济空间溢出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呈加速态势,分类进行一系列时间安慰剂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依然成立。协同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够实现对邻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激励,最终实现整体的区域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均是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建议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强化城市的主动协同效应,增强城市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促进长三...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速调整期、结构调整期、政策调整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各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分析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有个别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但从整体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处于合理状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就区域环境、区域环境质量、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分类程序以及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三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地缘上紧密相连,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历程,形成了相似的区域产业结构,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区的一个特殊区域。本文以三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政策为基础,从产业结构出发,分析了三个区域间资源的互补性、经济发展状况的近似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特征,并指出了三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晰界定环境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遴选了2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强同势"关系。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一种规律性的表现,它贯穿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但各国、各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其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步骤也必然会出现不一致.所以,各地区在选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时,要认真分析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结构状况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因素,决不能相互模仿、攀比.据此笔者认为,"十一五"时期,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则重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是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集聚点与增长点,曾经饱受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误解,经学界的反复证明,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环境的正效用是大于负效用的.而中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使区域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了产业锁定效应,给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对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界观点已经逐步统一为产业聚集利于环境改善,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产业聚集带来了产业锁定效应,分析产业锁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利用山西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内外现代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如果能够相互协调,协同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该文阐述了区域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作用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与配置的反作用,并提出了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而显现的总环境。区域环境包括周边环境、区位环境、内部资源环境、环境污染以及政治环境等。我们这里所说的区域环境主要指两大类环境问题:一是由各种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二是由再生资源形成的生态环境,又叫做自然环境。所以,可以认为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影响所共同构成的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和生存活动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比重较大,效益较好,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因此,如何选择主导产业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选择基准。主要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基准"、赫克歇尔的"资源禀赋基准"、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基准"、艾尔伯特·赫希曼的"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筱原三代平的"筱原两基准"、钱纳里等的"钱纳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中,统筹区域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区际产业结构趋同日益强化、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而提出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新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构建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能源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并分别从幅度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生态效率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关中平原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在2002—2017年间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但地区差异显著;能源生态效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率;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大致为3年,而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呈较稳定的上升趋势;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生态效率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两者尚未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区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因素;④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与能源生态效率的耦合优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能源生态效率的耦合,说明改善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应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为主.  相似文献   

16.
人才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是导致人才聚集现象的根本原因,两者相辅相成,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互为因果.本文研究并提取反映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建立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模型,使用近十余年统计数据,对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历经起步和发展阶段,到2007年以后进入协调阶段,发展现状符合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才聚集已经进入突变阶段.滨海新区正在完成产业结构聚集,其人才聚集突变带来的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等阶段性特征符合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体系调整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仇方道  顾云海 《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大量的非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所能解释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以及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位优势内涵的转变,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理论与作用,并且就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机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以工业化为中心发展经济的大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每个国家 ,特别是在国土较大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 ,区域差异很大 ,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大国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主导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轮 ,也是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区域产…  相似文献   

20.
将外部环境融入到企业研发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企业研发系统与不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鲜见。构建了企业研发系统及其"企业-区域"多层嵌套环境架构,以2008-2014年中国工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层嵌套模型(HLM)实证检验了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区域环境与企业层次环境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环境因素与企业层次环境因素存在层次上的差别;2企业层次环境嵌套于区域环境内;3企业层次环境因素即企业研发强度和企业规模都受到了区域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4市场消费需求、人力资源等区域环境因素通过调节企业层次环境因素影响企业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