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3,(24):240-241
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着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施教者在德育实践中的主导性不足、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缺失、高校德育实践运作机制低效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徐国庆 《活力》2013,(10):36-38
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展现出了学分构成的组合性、德育载体的多样性、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德育客体的自觉性的新特点。在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脱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工具价值与终极关怀脱节、外在规范与内化教育脱节的新问题。引导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构建,要转变德育教学思路,提高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实效性: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学分制构建的针对性:要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提高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能动性:要健全德育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引导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时的特殊本质表现,主要是指人对自身活动及其对象建立驾驭关系、为我关系、主宰关系,使之服从于自身内在价值尺度的固有本性。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是在前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他汲取了前人研究的合理因素,将人的主体性从认识层面提升到了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高度,最终使主体性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使这一理论达到了科学水平。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主体是实践的生成的主体,主体性是实践的生成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人在历史中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意识领域与实践活动领域中对对象的不尽探索和对意义、崇高的不懈追求。它是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形上与形下的有机结合,是人在历史生存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开放性状态。  相似文献   

4.
王岩 《活力》2009,(10)
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关系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国家与社会稳定以及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我国的家庭德育遇到了诸如:德育内容空泛、德育对象考虑不足、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使得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其中如何改善家庭德育中的亲子关系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焦点。本文引进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提供了提高家庭德育有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校德育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改革,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内容上要突出能力培养,评价主体要力求多元。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德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高校德育出现的困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建立高校积极德育模型。  相似文献   

8.
雷春霞  杨东 《企业导报》2014,(6):182-18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的提高,很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十分有益的。本文简单介绍了现阶段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现代教育学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强调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现代教育学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强调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  相似文献   

1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中,人的解放、完善和发展是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处理好内在教化与外在制约方式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雪红 《价值工程》2011,30(27):292-29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主体性问题中最后的主体性实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体性实现问题是主体性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主体性实现的实质指的是主体的价值实现。主体性实现的具体展现是主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性举措,是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洁身自律、诚信宽容、勤劳节俭、肩负重任,廉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拓展教育的途径,创新教育的工作内容、载体、主体和方法,全面提高廉洁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的培养和提高。中学英语课堂应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发展语言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胡媛 《活力》2012,(3):37-37
我国的德育理论历史并不长.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将道德思想理化成德育理论是随着人类客观发展而进行的。我国的德育理论发展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理论。  相似文献   

16.
尚云鹤 《活力》2011,(11):58-58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已经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认知学习理论过渡。这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所替代。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它强调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毅 《活力》2005,(4):126-127
高校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是决定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探讨了高校目前对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阐述了高校人才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分配上要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逐步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德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人力资源本身并不匮乏,但由于各种配置不合理的因素造成了高校德育人力资源的浪费,形成了相对匮乏的局面。应通过重点抓德育主体队伍建设、构建人员协调机构、建立激励机制、挖掘学生资源等手段,促成高校德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为高校德育工作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这一理念也逐渐扩展出激发人自身主体性,积极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方式。本文通过对学生骨干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分析,阐述了学生骨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其自身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激发学生骨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随着欧洲人从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长期冬眠中的觉醒,伴随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两大发现,即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而在哲学理论中凸现和突兀出来。西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对人的主体性的论述各有千秋。本文重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现实关系等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体性困惑-反主体性效应,论证了要走出困境,实现人-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使自然和社会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实践人的主体性,发展建设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