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 《活力》2012,(2):162-162
2011年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到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采访方法要创新。写作构思也要创新。“体验式采访”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卢军 《活力》2011,(21):52-52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新闻战线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的要求.黑龙江日报及所属各报迅速贯彻落实,精心组织,全面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似文献   

3.
程世伟 《活力》2012,(6):167-167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随后,全国新闻战线工作者纷纷响应。走向广阔天地反映民情民意.一批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报道相继出现在各类媒体上。综观这些报道,不难发现.故事性常常成为这些新闻报道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卢军 《活力》2012,(6):183-18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一股清风吹来。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大量“泥土气”浓郁的鲜活报道站上了版面显著位置,大批记者走进了群众中间。走上了新闻第一线。接地气、汲养分、听民生、出佳作。这让新闻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社会.从而对杜绝了虚假新闻的衍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这是一种转变,更是一种回归;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作风。  相似文献   

5.
施鹰 《活力》2010,(14):157-157
县(区)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多年的发展中.是以新闻建台、新闻立台的,作为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起到了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面对日趋激烈地市场竞争,省级以上电视台纷纷进行改革。创新求活,大胆进行了种种新的尝试.推出了一些堪称精品的新闻节目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栏目。  相似文献   

6.
做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基层通讯员,需要自己回答几个问题:我在干什么?新闻在哪里?新闻怎么写?从何处起步?只有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新闻报道中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相似文献   

7.
王兵 《活力》2009,(8):60-60
作为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可说是自办节目中的重头戏。由于地方新闻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与省市级的新闻相比更贴近群众,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但是长期以来,县级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群众对节目不满意.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县级台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过多过长.经常是十几分钟的新闻全部是会议.而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一个就是七八分钟长,加之表现手法单一枯燥,使观众大倒味口,使这一档本应是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节目成了群众最不爱看的节目。  相似文献   

8.
走进基层,了解基层,向基层学习,一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新闻工作者们生活、工作在基层,发现基层的新鲜事,采写群众关心的大问题,发表群众新闻乐见的新闻作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交流的时空障碍也都一一被打破,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闻媒体"领头羊"的党报,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只有高扬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工作坐标定位于基层,才写出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真正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落到实处,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头羊"的地位,从而发挥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在经济社会中的突出贡献及气象科技为各级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服务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需要各级气象台站的气象新闻工作者通过事实、通过媒体去报道、去彰显;气象业务和气象现代化建设节节推进、气象台站精神文明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以及气象工作者为气象事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样也需要气象宣传工作者倾注心血去关注、去挖掘、去弘扬。多年的气象新闻工作实践说明,往往最有价值的新闻就在基层,只要做有心人,基层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文章介绍气象新闻及其分类,提出气象新闻写作的几点经验与技巧,供基层气象台站写作气象新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今,人们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为此,各单位、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对于媒体来说,基层通讯员的稿件也随之多起来,但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基层通讯员投稿的数量很多,但能够采用的却不是很多.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基层通讯员大多没有经过新闻业务培训,对新闻的基本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找准基层工作与新闻工作的结合点,撰写的新闻稿件就很难适应媒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质量报的一名记者,深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项教育活动,不仅对全国新闻战线和媒体从业人员很有必要,而且对专业报记者尤为重要。今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项教育活动,得到了全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作为中国质量报的一名记者,深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项教育活动,不仅对全国新闻战线和媒体从业人员很有必要,而且对专业报记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曹宏伟  孟醒 《活力》2010,(10):218-218
作为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可说是自办节目中的重头戏。由于地方新闻反映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比较起省市级的新闻更贴近群众,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但是长期以来。县级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群众对节目不满意,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县级台新闻节目中会议报道过多过长。经常是十几分钟的新闻全都是会议.而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一个就有七八分钟长。加之表现手法单一枯燥,使观众大倒味口。使这一档本应是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节目成了群众最不爱看的节目。  相似文献   

13.
王玉辉 《活力》2013,(5):45-45
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委从2011年开始大力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作为地市级党报,贯彻落实好“走转改”活动的要求,既是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也是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近两年来,双鸭山日报社紧跟时代节拍,积极探索“走转改”活动路径,在报社新闻编采队伍中深入开展了“走转改”活动,真正在“走转改”活动中走出了媒体发展新途。  相似文献   

14.
郭睿 《企业导报》2013,(10):264-265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基层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和见报率显得十分重要。该文作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通联工作,针对部分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新闻稿件见报率低的情况,从熟悉报纸、了解生活、提升写作技巧和加强学习四个方面,浅谈了提高写作水平和见报率的"秘诀",对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具有一定的学习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戴婧 《活力》2013,(12):94-94
“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在全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采访报道活动.采制出一批“接地气”、“有人气”、“通人情”的好作品。持续开展的活动使新闻内容和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通过“走”的途径,实现了“转”和“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卓 《活力》2012,(18):114-114
在新闻类电视节目中.恰当地运用空镜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空镜头在新闻类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与环境、深化新闻主题思想、为新闻事件和新闻观点提供事实依据等。特别是写物空镜头所蕴涵的象征、说明、比喻(隐喻、暗喻或讽喻)等特性,运用得当.在深化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7.
陈博峰 《活力》2011,(12):178-178
近年来,如何破解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话题.国家也为此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笔者认为。作为基层新闻单位的县级电视台.由于受众大多数都是农民.更应该发挥媒体优势,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梁丽  王媛媛 《活力》2009,(6):79-79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9.
朱冬梅  李永明 《活力》2010,(8):294-294
新闻并非无情物.对于每一位从业多年的记者而言.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许会发现时间早已把很多新闻事件磨蚀为简单的数字和关键词,新闻会过时,而唯有新闻中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文字和记者真诚的情感依然在打动心灵。所以,新闻突出人性化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只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读者的所想、所感为出发点,才能让新闻出彩。  相似文献   

20.
朱佳美 《活力》2011,(6):254-254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过程及原因五大要素写新闻.只有报道内容与事实的本来面貌相符。与当时产生的新闻的条件状况相符,新闻才能真实。而新闻本质的真实也只有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