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冬季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高效养鱼的一项首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养殖鱼类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和效益的高低。一、池塘淤泥的危害1.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淤泥过多,底质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水体中有害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养殖动物就  相似文献   

2.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池塘水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产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用药施肥、畜禽养殖排泄物对池塘进水水源的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污染日益加剧,加上水产养殖过程中自身所引起的淤泥增厚、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对池塘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就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一、鱼塘淤泥过多的危害。①养殖鱼类产量低。由于淤泥增厚增多、池底抬高,造成池塘的水体容量变小,池塘水温变成增大,饵料生物的产量就会不稳定病随之减少降低,这些都不利于密养高产。  相似文献   

4.
池塘养鱼四季施肥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对池水施肥可培养浮游生物,为养殖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对于培育鱼苗、鱼种以及鲢鱼、鳙鱼等肥水性鱼类的养成尤其重要。池塘施肥可促进鱼类生长,是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池塘水体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直接影响施肥效果,所以正确掌握季节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统水产养殖规范标准,一般来说,将水库或者池塘等养殖水体中非人工放养的鱼类,称作野杂鱼类,如鳜鱼、鸟鳢、黄颡鱼、鲶鱼、翘嘴红鲌、等。不管是在大水面养殖或者是池塘养殖,野杂鱼类大都是被清除的对象,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野杂鱼会吃掉人工放养的鱼类,自然会影响到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的淤泥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的生物及流入的泥沙沉积于池底形成的。一般来说,池底保持一定厚度的淤泥,不仅可提供养分,稳定水质,而且有益于底栖生物及鱼类的生长繁殖。但淤泥过厚会给养殖水体带来极大危害:一是使池水变浅,减少鱼类活动空间;二是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大量溶  相似文献   

7.
<正> 长期以来,不少水产养殖户由于忽视鱼池的清整,池坡倒塌严重,淤泥沉积逐年增加。一般池塘的淤泥都在50至—00厘米之间,使池塘变浅,载水量下降,鱼类活动空间缩小。从而使池塘的生态条件恶化,疾病加重,出现死鱼泛塘现象,成鱼产量下降。据专家调查论证,目前特种水产养殖与淡水鱼类养殖相比,淡水鱼类的每667m~2效果远远不及特种水产养殖的效益。为了发展特种水产,调整养殖结构,笔者特向有关养殖户介绍两  相似文献   

8.
<正>山区小池塘自然流水养鱼是一种利用山区自然水源使养殖池塘水体不断流动交换,从而使池塘水体始终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增加单位水体放养量,促进鱼类新陈代射和摄食生长,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立足发挥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和青饲料资源优势,以放养草食性鱼类(草鱼为  相似文献   

9.
池塘是供鱼类栖息、生长的场所。因此其条件必须满足鱼类生理和生态的基本要求。池塘的清整直接影响到池塘养殖品种成活率、生长快慢和产量高低,因此对老池塘在投放苗种前进行清整,是养鱼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清整鱼池养殖池塘使用1—2年,再使挖去过多的淤泥,日晒池底,以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们日常的水产养殖生产中,鱼塘的老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鱼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鱼塘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养殖水体逐年变浅,达不到标准化水产养殖的需求。二是由于养殖的底层鱼类具有掏边挖坡的习性,鱼塘坍塌严重,使池塘水深变浅,影响了水产养殖。三是由于池塘精养高产,投喂饲料、使  相似文献   

11.
<正>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是一种利用山区自然水源使养殖池塘水体不断流动交换,从而使池塘水体始终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增加单位水体放养量,促进鱼类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池塘养殖常规鱼的产量不断提高,而养殖效益却相对降低,单纯养殖常规鱼平均每667m~2水面的纯利一般在500元左右。为了充分挖掘水体潜力,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池塘的养殖效益。笔者认为在池塘适当套放一些名特品种,在不影响常规鱼类产量的同时,每667m~2水面可  相似文献   

13.
<正>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水体及其周围种植各种水草、旱草,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饵料,进行池塘养殖,达到减少饲料、肥料,节约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方式。种青养鱼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量、养鱼时间、鱼池空间和底泥肥力;二是提供了大量的青饲料和有机肥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池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三是改善了池塘养鱼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在种青期间,池底淤泥经过曝晒和冰冻,部分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受到抑制和杀灭。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使池底淤泥充以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及时换水池塘水质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健康和成活率。池塘水质经整个冬季的越冬生产管理,各有关理化因子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肥水塘或大水面养殖的水体,氨氮含量远远超出正常渔业生产用水标准的几倍,甚至更多,这样养殖鱼类就会产生浮头或出现狂游现象,如不及时处  相似文献   

15.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施肥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淤泥。池塘保持适当的淤泥是必要的,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部分通过细菌分解使氮、磷等元素不断向水中溶解、释放;另一部分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通过这些过程,池塘的物质再循环得以  相似文献   

16.
池塘淤积是限制鱼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引发鱼类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淤泥中存在许多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在水质环境恶化时,易大量滋生蔓延,导致鱼类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特别是养殖多年的老鱼塘、死水塘、漏水塘和塘底淤泥过厚的池塘要利用寒冬空闲的时间,抽干池水,  相似文献   

17.
<正>一、池塘养殖1、池塘条件中华倒刺鲃喜欢清新、有流动水的生态环境,因此应选择阳光足、水源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环境安静、无渗漏的池塘,底质以沙质为好,淤泥尽可能少。池塘面积以1~6亩为宜,水深1.5~2m。面积太小,水质变化大,不易控制;面积过大,投饵不易全面照顾,对防治鱼病、管理也不利。较高密度养殖时,还需配备增氧设备。在池塘僻静处设置若干个食台,利于鱼类定点摄食和饲养观察。  相似文献   

18.
养鱼池塘冬季清淤消毒,是淡水渔业生产上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年来,由于池塘精养、高密度混养的不断提高,加大了池塘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从而忽视了必要池塘清淤消毒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m以上,有的精养鱼塘甚至厚达1m左右。过厚的淤泥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池塘水体生产力,为此,养鱼生产必须从彻底清淤消毒,改善养殖环境着手,提高健康养殖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禾花鲤属鲤科温水性小型鱼类,全身略带紫色(乌褐),背部黑色,色彩亮丽,因以稻田禾花为食而得名。禾花鲤生活适应性强,由于原先在稻田养殖产量不高,而改由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具有池塘利用率高、投资少、  相似文献   

20.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池塘放养的密度也不断加大,养殖鱼类的饵料不再是池塘生态系统内的天然植物和动物饵料,而是人工加工颗粒饵料,由于饲料投喂过程中饲料的有机质极易溶散以及大量残饵和鱼类粪便对池塘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池塘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