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亚洲“四小”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给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以下简称亚洲“四小”)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本身也隐含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更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曾经促成亚洲“四小”经济高  相似文献   

2.
自1985年9月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日本和亚洲“四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特别是亚洲“四小”已崛起为该地区继日本之后又一重要的资金供应者,使该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受惠良多,东盟国家(本文仅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下同)成为它们投资的重点。1989年“四小”在泰、马、菲、印尼四个东盟国家投资所占比  相似文献   

3.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以来,被誉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四市、县社会和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腾飞巨变,遐迩闻名。1990年底“四小虎”总人口431.9万,只占全省总人口6.9%,但社会总产值占全省14.7%;国民生产总值十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2.5%,既高于全省12.3%的速度,更快于全国7.7%的增长速度;“四小虎”的许多经济指标和人均水平在全省甚至全国各县(市)中都位居榜首。  相似文献   

5.
南亚次大陆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自然资源短缺的贫困地区。1989年。南亚七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按美元计):斯里兰卡430、马尔代夫410、巴基斯坦360、印度350、孟加拉国180、不丹180、尼泊尔170。南亚七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加在一起不到世界总产值的2%。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只有世界出口贸易总值的0.8%。1989年,南亚七国人口总数约11.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而南亚次大陆全部陆地面积约430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南亚地区矿藏贫乏,许多重要矿物的储量甚至不到世界总储量的1%,其中包括石油  相似文献   

6.
7.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8.
9.
10.
闵谊 《亚太经济》1992,(6):12-14
当今,被称之为亚洲“四小”的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所以创造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之一,就是其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 一、新加坡、香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 按国际通用标准,第三产业是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主要包括四大部类:批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按照库次涅茨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这一划分法为基础,将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变动机制、特点以及发展趋向作一些比较分析。一、产业结构变动与作用机制的比较战后,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相一致,渐渐走向外向化和高级化。其产业结构演变,以战前的产业结构为起点,分为两类:一类为台湾和南朝鲜,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另一类为香港和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情国力》1993,(1):73-75
一、近三十年来,亚洲"四小"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了东南亚及世界的关注,其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经济高速增长,即将跨入发达国家、地区行列。1961—1990年,香港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9%;台湾年均增长率为8.1%;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1%;新加坡年均增长率为8.5%。  相似文献   

13.
一、亚洲“四小”与美、日贸易的发展 美、日在亚洲“四小”进出口中各据一端,一个为最大的出口市场,一个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它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一半以上,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的1/3。美国为使其产品输往世界各地,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并建立了由其控制的,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当时,为在冷战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15.
一、亚洲“四小”化学工业概况 亚洲“四小”化学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除香港作为化学品再加工生产和经销地外,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都有相当发达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代表是石油化工。亚洲“四小”没石油资源,从国外进口原油,但南朝鲜,台湾和新加坡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迅速发展了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6.
17.
<正> 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血液,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供给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指示器。所谓货币政策,系指中央银行通过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调控,进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成了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工具。60年代初,亚洲“四小”以贬值货币为契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工业化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经济转型,首先遇到储蓄和外汇两大缺口。于是,组建国内金融机构,推进货币市场成型,强化货币供给,扩大出口以增进资本积累,成为了亚洲“四小”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目标。一、贷币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20.
一 1985年,一向高速发展的亚洲“四小”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2.3%。可是,进入1986年后,“四小”尤其是南朝鲜和台湾经济却出现快速反弹。据各自官方统计,1986年上半年,南朝鲜经济增长率高达11.1%,全年亦超过10%;台湾经济增长率达9%,全年为10.8%;香港经济增长率在4—5%之间,全年为7%左右;新加坡1—3月经济增长率为—3.4%,4—6月上升为0.8%,全年大约在1—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