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韩美 《经济地理》1997,17(1):17-20
莱州湾沿岸的海水入侵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矛盾的突出表现。它发生在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交接地带、是人类向环境无限索取资源的结果。海水入侵使环境恶化.资源更加贫乏.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采取适当措施综合治理海水入侵是缓解莱州湾沿岸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1海水入侵发生的环境背景海水入侵发生在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交接地带.在理论上归属于水陆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一地带环境稳定性变低、容易遭受人类破坏。正是这一特殊环境为海水入侵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1海水人侵发生的自然环境背景1.1.1…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长江沿岸集装箱港口群体基本特征与战略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有挥 《经济地理》1998,18(4):81-84
本文从系统综合性和空间地域性的角度,对江苏省长江沿岸集装箱港口群体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职能结构、地域结构和腹地组织等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从宏观战略角度提出了该港群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区划定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太湖地区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的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特征与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手,划定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污染防治,潜在灾害预防,水资源、优质农地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六类环境敏感区,并进行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环太湖地区划为高、较高、一般和低四类环境敏感性区域,可以作为确定各类区域未来最佳空间功能方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所谓沿岸贸易税,是指对外籍船舶装运土货自一通商口岸至另一通商口岸所征的出口税和进口税。 沿岸贸易税源于外国船从事的土货沿岸贸易,这个税从开始征收到裁撤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深受近代中国社会形势的左右,并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想就笔者掌握的材料,对沿岸贸易税的起源、发展、裁撤及其影响做一述论,以期弄清沿岸贸易税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治理制度,为中国农村环境这一"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熟人社会"为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资本.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以广东省云安县横洞村的环境自主治理为例,从自主治理的可行性、 制度的供给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三方面分析横洞村自主治理的过程.由此总结出农村自主治理要注重多中心"协同"治理,合理利用政府和农村权威者的作用,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以克服"熟人社会"缺陷等经验.  相似文献   

6.
1项目概况 小梅港位于湖州市北部.南起白雀塘桥,北至小梅口入太湖,作为苕溪洪水人太湖的通道之一,是湖州城北外围的重要水系,也是湖州城区通往太湖的三条主要水上通道之一.河道全长6.8公里,是城市重要的防洪通道.  相似文献   

7.
研究沿海城市人工湖沿岸带绿地土壤质量特征及影 响因素,对沿海城市沿岸带绿地建设和管理技术提升具有重要 意义。以上海滴水湖沿岸带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 查,分析沿岸带绿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不同剖面土壤特性,并 选取滴水湖沿岸带裸地和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为对照,分析 植被以及不同地理环境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湖 沿岸带绿地土壤偏碱,EC值和有机质较低,土壤容重较大, 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较低,土壤质地以粉砂壤土和粉(砂)质 黏壤土为主。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明显优于中层和深层土壤;沿 岸带绿地土壤理化性质较裸地土壤好,较中心城区绿地土壤 差。沿岸带绿地植被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显著,但受沿海地理环 境影响,沿岸带绿地土壤质量易退化。  相似文献   

8.
董平 《江南论坛》2002,(3):45-45
我们大浦镇位于宜兴城东、太湖西岸,是一个地域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5万的湖滨小镇。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克服地域条件差、经济实力弱的先天不足,造就优势增活力,外向开拓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全镇完成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加上宅基地使用权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滞后,农村闲置房屋的自由流转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掣肘.本文通过对林州地区闲置房屋出现的背景、闲置房屋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林州地区闲置房屋循环利用的对策,对于林州地区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要求。黑龙江省是农村人口较多的农业大省,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全省建立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农民自身的心理环境的缺陷,却使养老保险工作陷入"瓶颈"制约。因此,分析这些环境因素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梁锦梅 《经济地理》2001,21(5):629-632
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及其定义,提出生态旅游产品具有自然性、生态性、高雅性、参与性和高成本高附加值等五个特点。认为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中应重视确立地方风格、加强环境保护、做好功能分区规划、在景观建设与管理中充分体现生态性、重视人才培养等六项步骤和措施,以保证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集三高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其包含了独特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而细腻的风格,为生态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千岛湖的旅游业应充分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集中力量开拓休闲度假、学生、老年、商务等市场,从游客需求特点入手,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同时改进住宿、餐饮和服务质量,并充分引导游客消费。  相似文献   

13.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周玲强  林巧 《经济地理》2003,23(1):139-143
在对国内外著名湖泊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湖泊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并根据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提出21世纪湖泊旅游的发展趋势,即立足于环境生态保护、促使湖泊旅游与观光农业相互渗透、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的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观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蓉  王曼娜  杨鹛  张西林 《经济地理》2008,28(3):523-526
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洞庭湖丰富的鸟类资源是开展观鸟旅游的良好基础。文章详细分析了洞庭湖观鸟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泰山旅游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泰山旅游需求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查显示.游人数量的日变化、周变化和年内变化十分显著;客源地主要分布于山东及其周边省市;旅游区内部以泰山中路和岱顶的需求强度最大。最后对旅游交通方式、旅游消费、旅客职业构成双重游率等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作为湖泊旅游重要内容的濒湖旅游区开发往往存在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统一形象、低水平重复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针对这种现实,提出了整体开发、多样化、集团化、可持续发展等濒湖旅游区开发原则,并以环太湖旅游区为例,在创立“太湖旅游”品牌的前提下,探讨了其定位、形象、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为濒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17.
胡细英 《经济地理》2007,27(4):625-628
三峡水库的运行改变了(长)江(鄱阳)湖关系,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建立了湖区农业生产的新格局。文章从分析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出发,针对鄱阳湖区农村经济特点,探讨湖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工业化是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繁荣现代服务业是湖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湖南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公园保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洪  谢庭生  何俊阳 《经济地理》2002,22(4):501-505
“回归大自然,走进大森林”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新时尚,也预示了湖南省未来森林旅游的良好前景,本文阐述了湖南省开展森林旅游的资源条件和森林公园的发展概况,探讨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重点和对策,并针对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青海河湟地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玛措 《经济地理》2001,21(3):283-286
本文在分析河湟地区区域开发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建设框架,即加快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本省优势资源,发展原材料及加工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布局产业。同时论述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耀星 《经济地理》2003,23(1):135-138
海峡两岸闽台之间公认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植根于两岸“五缘”关系。两岸名人文化具有品位高,类型多,情感深。开发闽台名人文化应强调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避免片面开发,分散开发,单方面开发问题,注重争议人物文化开发、文艺载体开发问题,提升两岸“五缘”品位,将宗教信仰还原为名人文化,综合开发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大力开发名人文化的物质载体,设计跨区域旅游线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