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敏艳 《魅力中国》2010,(28):229-229
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总结出来的一种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英语谚语看似简短,但往往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因此要把这些谚语翻译成我们所熟知的语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本文总结了一些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并指出了英语谚语翻译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语谚语凝聚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是英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英语听说、阅读、写作教学中合理地渗透谚语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精华,它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特点。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英语谚语在句式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地方。在该文中,笔者尝试对英语谚语句式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谚语。  相似文献   

4.
杨冬梅 《魅力中国》2013,(11):312-31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50年代,莒南县的3个村庄因在兴办农业合作社方面走出了新路子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成为享誉全国的"三面红旗"。改革开放20年后,莒南县农村的面貌、农民的观念较之50年代,又是今非昔比。进入莒南县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农民谚语,这些谚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今莒南县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阐述如何翻译好英语谚语.  相似文献   

7.
吴娟 《魅力中国》2011,(2):250-251
谚语是特殊的语言句式,是意义完整的固定句式。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为人们提供了特殊的视角去处理和理解文化背景。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和社会的观点与态度。由于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英语和汉语谚语有其相似性与差异。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不断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翻译受文化因素影响较大。俄汉谚语在音律、句式、用词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在翻译俄语谚语时可采用直译、异化、归化等方法,既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也要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避免文化误译。  相似文献   

10.
罗弦 《魅力中国》2014,(26):163-163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读起来很好听。是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话语,素有“民族之明镜”及“语言活化石”之称。谚语这种古老的语言表意手段势必呈现出民族风采;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共同财富,它的主题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人类思维、文化的相通之处及相互影响。本文从英汉谚语的产生、特点、形式以及英汉谚语对译几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谚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弦 《魅力中国》2014,(26):251-251
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之明镜”,来自于生活,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取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的特点。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发现。)本文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谈谈对谚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子惠 《黑河学刊》2011,(11):41-42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而谚语是语言中最具文化特色的部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深刻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性。英汉谚语,作为一种凝练、精华的语言,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日常交流中。为了再现英汉谚语字面以外的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需要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感情色彩、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英汉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毕松 《新西部(上)》2014,(1):82-82,87
本文用分析大量俄汉谚语翻译的实例,阐述了运用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探讨俄汉谚语中的等值问题,尤其是谚语背后的文化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4.
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创作出了大量而珍贵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叙事诗、童话、寓言、谜语、歌谣和民歌,同时也创作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独具风格的谚语。这种民间集体创作的谚语,是藏族人  相似文献   

15.
李艳红 《魅力中国》2013,(11):152-152
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几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差异的文化背景.以期从新的角度探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北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同的种族和信仰导致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这种繁荣本文以谚语的这种特定形式表现出来,以揭示各民族谚语中所蕴含的对人们的教育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李绍强教授主持编纂的《陶瓷与其他烧制品工业分典》系《中华大典·工业典》之九个分典之一,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中华大典》是1992年开始启动的古籍整理项目,2006年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也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中华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汉文古籍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分类整理和汇编总结的第一部新型类书,是在继承历代类书优良传统、考虑汉文古籍固有特  相似文献   

18.
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所以,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和翻译基本原则及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相似文献   

19.
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所以,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和翻译基本原则及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绍强教授主持编纂的《陶瓷与其他烧制品工业分典》系《中华大典·工业典》之九个分典之一,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中华大典》是1992年开始启动的古籍整理项目,2006年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