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石化润滑油品牌整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圆满成功。到今年4月15日。原海牌、南海牌、一坪牌共有178个品种、316个牌号产品先后完成转牌并投放市场。经过一个月的市场检验。新的长城牌润滑油的市场转换顺利实现平稳过渡。五月份润滑油销量超计划10%完成。以长城统一命名的中国石化润滑油正在以强有力的竞争实力,主导中国润滑油的发展。并向国际一流品牌稳健迈进。 相似文献
2.
一、煤炭行业的基本特性:垄断竞争性 煤炭行业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理论对我国煤炭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说明煤炭行业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润滑油行业是一个极具潜量而又竞争激烈的产业。中国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和刺激了润滑油的消费。随着中国润滑油市场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转变,竞争手段已经从传统的产品、价格、促销等方面逐步转向更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以及服务的竞争。快速换油中心可能成为我国润滑油行业非常具有潜力的一种运作模式,并通过特证连锁经营方式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走向成熟的中国润滑油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中国润滑油市场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鱼龙混杂”逐步向规范化发展,形成了目前国有润滑油企业、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市场特征体现为润滑油需求快速增长高档产品发展较快,但产品级别跨度大,低档产品仍有大量市场;消费行为有待于引导;国内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进军高端市场。展望市场前景,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汽车和机械工业等润滑油相关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用油水平将相对提高,环保和节能要求的加强会促进润滑油的升级换代,消费理念的成熟和消费模式的悄然改变使企业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价值链的竞争,产品同质化趋势导致润滑油企业比拼内功。中国的润滑油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谁顺应了市场发展,谁将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大量世界感光材料行业的资料,并进行了翔实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文章分析了我国感光材料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得出在未来10年我国传统银盐与数字成像将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以来,西欧地区汽车总量增加了约20%,车用燃料消费量约增加了18%,而车用润滑油需求约下降了17%。欧盟15个成员国的润滑油消费量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欧盟润滑油消费总量为494万吨,较1999年下降0.7%。其中工业润滑油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而车用润滑油消费量依然有所下降。预计未来几年,欧洲将趋向于使用可生物降解润滑油,到2005年VHVI(非常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将增长15%,基础油价格将持续走低,一些低效率的炼油厂将关闭。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预计到20005年欧洲润滑油需求将下降到450万吨。 相似文献
7.
8.
石油工业专利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专利申请量大幅攀升,专利制度应用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虽然新兴工业化国家专利申请量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截至目前,全球有效专利大部分仍被美日等发达国家持有。在专利受到各国重视的情况下,世界石油工业的专利活动空前活跃。截至2007年底,世界石油工业基本专利申请总量达295197件,其中勘探开发等上游领域(H01类)的基本专利达99541件,占世界石油工业基本专利申请总量的55.7%。中国国内石油工业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也明显上升,发明专利比重增加,我国部分企业专利质量指标突出,但在物探、测井、钻井及石油化工领域一半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仍被国外公司持有。中国石油集团专利申请大幅增长,在上游技术领域的专利具有一定优势,但专利申请结构有待优化,专利申请质量有待提高,下游技术领域的专利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亚洲主要国家的润滑油需求将达到年均4.2%,远高于1990-1999年的年均增速2.7%。到2010年,亚太地区润滑油市场份额将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虽然润滑油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但近期内润滑油生产商不得不对付生产能力过剩和利润极低的情况。亚在地区大部分过剩的能力只是用于生产低质量的基础油,而需求增大最快的是高质量的润滑油。虽然在润滑油质量标准上,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将成为亚太地区润滑油的发展方向,亚太地区各国也都已经或正在采取步骤提高润滑油质量。今后10年亚太地区润滑油的市场规模和产品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6月份,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上延续了上月的运行态势。随着资源供应的逐步增加,在油价较高的情况下,市场购买心态比较谨慎,特别是下旬以后,市场观望气氛更加浓厚,价格走势基本平稳。全月全国汽柴油批发均价分别比上月增长9元/吨和112元/吨,至4045元/吨和3673元/吨,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676元/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截至1999年底,两大集团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约为419.8万吨/年,共生产润滑油248万吨;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润滑油总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润滑油的市场供需态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国各大区块润滑油生产消费能力分布很不均衡,西北地区消费量较小,产量却最大;西南地区产量很小,供不应求的态势也最突出;华东地区是最大的地区润滑油消费市场。二是全国供需不平衡,制品较大。从市场结构来看,1999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但仍以中档油为主,外国石油公司占高档油市场份额的80%。外国石油公司已经密切关注中档油市场,开展了“下攻中档油”的策略。国内主要品牌也不示弱,纷纷采取“上攻高档油”的策略。但是国内品牌过多、过杂,不利于与外国品牌的竞争。为此,国内企业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以积极的营销策略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的中国润滑油市场精彩纷呈,其突出特点是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品牌长久以来在高档润滑油独领风骚的局面正在动摇,一批国产品牌开始重拳出击,抗衡跨国石油巨头,创建中国的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13.
把镜头聚焦到全国地震网络的建设。在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中,中国服务器第一品牌浪潮当属最耀眼的明星。仅在青海地震局和山西地震局,就有100多台浪潮服务器在地震网络中承担关键应 相似文献
14.
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定位是:以高档油为主,大力扩占中档油市场份额。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是原设备制造商、汽车修理厂、汽车出租公司和运输公司、加油站专卖店及汽车快捷保修店。外国石油公司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营销规律,针对润滑油销售的周期性、季节性和知识性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相比之下,国内润滑油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明确,营销力量薄弱,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科研与应用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机制。根据中国国情,国内润滑油企业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努力扩占高档油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中档油市场份额,重视低档油的市场份额;在营销策略上,要强化“质优价廉”或“质同价低”的价格定位,让利于批发商,建立营销网络,讲究包装、服务、用户咨询、物流配送等。应坚决压缩全损耗用油的产量,严格控制中、低档油调合 厂的建设,坚持“以高档油为主、内燃机油为主、多级油为主和小包装为主”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在2004年底放开了零售,在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两大国有石油企业全力推进既定战略实施的同时,外资大举进入、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积极渗透,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初露端倪,竞争也从单纯的布点铺网向品牌、服务、文化等更深的层次转化。为了对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态势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月份是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消费淡季,社会需求不旺,加之资源供应增加.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汽油价格有所下滑,各地汽柴油销售量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地区未能完成预定的销售计划:2月份全国汽柴油批发均价分别为4277元/吨和3896元/吨,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510元/吨和520元/吨左右。分品种看,汽油价格比上月下滑了26元/吨, 相似文献
17.
关颖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5,(22):52-59
中国是世界上乙丙橡胶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国内严重供不应求,自给率仅达18.4%,八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世界乙丙橡胶产能已过剩5%-15%,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成为“众矢之的”,国内产品面临激烈竞争,创新技术,转变产品结构,优化生产成本,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国内乙丙橡胶不变的发展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煤炭产业壁垒的降低,过去自然垄断性一直较强的我国煤炭产业在产业结构和市场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产业分散,乡镇煤矿盲目发展,其数目高达6万余处,产量占据了整个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国有煤炭企业在同乡镇煤矿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呈现出亏损严重、停产萎缩状态。两类企业的无序竞争致使从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产量供过于求、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和产业内过度竞争,严重阻碍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制定了“限产压库”、“关井压产”等一系列的产业调控政策,力图实现煤炭产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根本好转,达到改善煤炭产业结构、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的目的。对此,本文从两类煤炭企业的竞争策略入手,采用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限产压库和关井压产的经济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和运行机理,为进一步完善煤炭产业政策和调控机制,引导煤炭企业的有序竞争和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