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毅  李霁虹 《商》2013,(14):325-325,244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估计,通过阐述三大地区2003-2011年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证实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贺旭 《商场现代化》2007,(2):387-388
通过对我国近25年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下降和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目前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最快,且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均快于地区经济增长。分析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较意义重大。通过比较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背景与特点,选取2008年至2017年京沪深三个地区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吸纳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京沪深地区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地区就业吸纳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弹性影响,且弹性较大,只是就业弹性低于经济增长弹性。因此,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现状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一般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来反映.所谓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程度,一般用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比来表示.天津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年度就业弹性虽然有较大波动,但总体来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详见表一、表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同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历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分析影响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相关措施,以及提高就业率水平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GDP增长的关系分析及相关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量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最主要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就业弹性越大,表明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够吸纳的就业就越多,反之则相反。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也很复杂。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和评价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就业弹性理论,对辽宁省总的就业弹性和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符合奥肯定律,但拉动效应不大;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强;第二产业仍然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李连根 《商业研究》2003,(22):54-56
我国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高增长,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政府必须协调经 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建立就业 预警机制。提高就业密度和提高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基本目标,对构建辽宁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就业弹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剖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走势,认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非协调性,提出发展"三产"提高就业弹性、保证"二产"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入劳动力价格作为调节变量,运用1985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部门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工业就业弹性的增加;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就业弹性的提高: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隐性失业显性化;劳动力价格与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劳动力价格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使用1999-2012年中国地级市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就公共部门对私营部门就业间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以及潜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这种就业挤出效应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是真实存在的,全国层面上静态挤出效应介于-0.03~-0.035之间,动态分析则显示这种挤出效应的大小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连;(2)导致这种就业挤出效应的潜在机理,在于公共部门中劳动者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私营部门中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供给变化时通常是就业弹性较低部门挤出就业弹性较高部门的就业;(3)挤出效应既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市场繁荣时市场发展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萧条时社会就业的稳定性,应结合两部门的不同属性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辩证看待.适度挤出效应的存在对完善市场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益处,我们既要积极加快公共部门就业改革,促进市场化程度深入发展,又要避免过犹不及所可能导致的经济波动使社会就业秩序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13.
武平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约9.89%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高增长,低就业"局面持续存在,尤其世界范围遭受金融危机侵袭以后,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通过我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197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就业弹性的比较分析,显示了我国自1990年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像巴西,印度一样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 ,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对这一现象理论界给出了多种解释.对各种观点以及就业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以上理论对现实解释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颖 《北方经贸》2007,(9):20-21
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就业增长的事实,出现了奥肯定律在中国发生变异的假相,但若充分考虑隐性失业和潜在GDP的增长率等因素,可以判断该定律在中国仍然有效。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准确计算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因此,以奥肯定律衡量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不尽科学,应以就业弹性的变化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一致性。伴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奥肯定律出现失灵和变异。结合中国实际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增长的原因,提出促进就业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梁敏  王建军  赵心宇 《现代商业》2014,(14):117-118
近十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全国与内蒙古的就业弹性,区分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关系,并提出未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模型对我国1986年到2000年间的初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初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的产出弹性比初等的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例的增长转化为GDP的比例小于初等教育的比例,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以双对数模型求解就业弹性的方法为基础,结合1992-2006年间黑龙江省就业人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对黑龙江的就业弹性估算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有限.黑龙江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的关系,大力发展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上配置的均衡,以此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