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梁洁 《改革与战略》2021,(3):106-114
当前广西工业化水平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缺乏龙头企业,城镇化水平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章通过计算IU和NU,发现广西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二者融合发展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进一步分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美国模式等,得到启示:推动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应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因此,广西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应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0—2012年我国30个省区R&D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根据因子分析法阐释R&D资源配置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规模对我国R&D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引起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R&D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但影响较小;自然环境对R&D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统计年鉴和文献搜集到西部地区人口质量相关指标,运用SPSS11.5软件对西部地区的人口质量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综合排名反映出西部地区人口质量的状况,并对排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差异化的现实,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个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具有差异性,但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公平性有所改善。从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床位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护士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区域内、区域间差异共同造成医师配置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基于市场化配置程度、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及市场准入程度三大子系统52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05-2018年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以及三个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市场准入程度相对于市场化配置以及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区域发展不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东部-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中部-西部、中部-东北、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文章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评价指标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同时为提高中国及四大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谭涛 《科技和产业》2023,23(5):80-86
为探讨科普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构建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2015—2019年各省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全国科普和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失衡问题依然突出;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仍有超1/3的省份处于失调阶段,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7.
由科技部举办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南宁论坛”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领导、科普理论工作者100余人参加了论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对加强广西科普能力建设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甜  王珏 《开发研究》2021,(1):46-52
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和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基于HK模型,运用西部地区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指标,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资源错配指标仍相对较高,其中劳动力错配情况相对优于资本错配.市场化水平、网络普及程度、教育程度可优化西部地区资本和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支出、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本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则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2)西南和西北地区在缓解资源错配时需要因地施策,不同于优化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网络普及率、技术创新、工业化水平以及教育程度在西北地区会加剧资源错配,工业化水平、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度在西南地区会恶化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3)西部地区可主要从市场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网络普及率、教育水平、财政支出方面等灰色关联度更高的影响因素入手,采取相应政策,降低西部地区行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9.
江苏茶业农地资源配置在农地逐渐减少的趋势下,由于比较利益的优势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其资源配置存在稳定性差、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茶业农地规模化配置的根本性因素,而茶业农地规模化的需求必须由市场配置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科技等6个方面共33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内17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17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最后分区域提出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建议,希望对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信贷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等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三大地区及四大行业群信贷配置的差距及其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对信贷配置的时空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中国信贷配置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信贷资金的地区配置和行业配置存在明显差距。(2)从地区角度,中国信贷配置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信贷配置较为均衡,未出现分化现象,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配置在部分年份具有极化现象,且极化程度有所差异。具体来看,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各地区内省份之间信贷配置水平的非均衡性不断加强,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逐渐上升,而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态势。(3)从行业角度,各行业群信贷配置差距的波动更加明显,呈现行业内差距和行业间差距演变趋势不一致的走向,其中资本投入拉动型行业群的内部差距呈扩大趋势,技术创新驱动型行业群的内部差距波动最大,劳动密集优势型行业群与技术创新驱动型行业群间差距最大。(4)此外,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收敛模型表明,在2008-2013年和2014-2017年两个样本时间段中,尽管中国信贷配置的时空收敛速度存在差距,但其时空收敛性是明显的,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外围区域向中心区域的追赶速度降低了。  相似文献   

12.
姚瑶  周兴  黄冬婷  郑惠 《科技和产业》2021,21(8):109-114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绿色经济、绿色创新、资源绿色利用、绿色环境、绿色生活5个方面,构建广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熵值法计算广西2009—2018年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分值及平均分值,运用自然断裂法、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广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09—2018年广西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广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总体而言,广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生活和资源绿色利用两个指标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20年各地级市面板数据,借鉴HK经典要素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模型,分别测算出广西“两区一带”及14个地级市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错配的相对扭曲系数。结果表明:广西整体农业资源错配水平偏高,且不同经济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情况不尽相同;三类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中农业资本要素错配地区间差异最大;观测期内广西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总体上波动趋势明显;不同地级市间农业生产要素呈现出不同偏向的错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资源错配程度,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助推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超  贾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45-350
应急产业是列入“十四五”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性产业,是科技赋能应急管理的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应急产业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趋势变化上,近10年应急产业创新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政策调整及重大社会事件很可能是提振创新绩效的核心诱因,技术效率变化常常滞后于技术进步变化;在空间态势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居中,中部靠后”空间格局,其中东部地区能够有效把握关键事件的“窗口期”提升创新绩效,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效明显并进入发展加速期,中部地区则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15.
李俊文 《科技和产业》2023,23(14):170-175
以糖业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由5个维度、13项基础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广西糖业2015—2020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色生产、成本投入、收入水平、现代化生产、供给水平,据此提出推进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俊伟  李鹤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84-191
从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治理水平4个方面对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揭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缓慢提升的趋势,主要依赖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强度的改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幅度呈现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的分布态势,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低于非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呈下降的趋势,省域内差异是影响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各研究单元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差距最为明显;各研究单元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仍处于调整重构期,多数研究单元排名波动较为明显,仅少数核心城市和沿海城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赵斌斌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18-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体现地方产业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地方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极化效应。通过计算TW指数、极化度变化速率,以及产业集中度,对2013—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极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极化在2003—2019年呈明显的交替性上升下降现象,整体有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但整体上产业集中度仍在较高水平。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实现安徽省各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以专利申请授权量为测度指标,采用锡尔系数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ESDA)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圈2001-2011年10年间区域技术创新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演化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总体差异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区间差异发展不均衡,山东半岛区内差异最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集聚态势不明显,呈随机分布态势;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分布;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热点演化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区域技术创新增长热点跃迁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跨区域合作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上海与澳门两大城市间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展开研究,利用熵值法分析目前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跨区域合作中人才效应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水平发展层面,澳门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得分总体高于上海,两个城市的总体综合得分都呈现递增趋势;空间发展层面,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出呈现出空间负相关的集聚模式,上海、澳门分别呈现高-低、低-高集聚的空间格局,上海具有更好的人才“虹吸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