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介绍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1)完善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扶贫;2)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产业;3)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资源;4)保护自然遗产,发展自然景观生态旅游;5)打造中国特产之乡,加强农业生态旅游;6)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开发乡...  相似文献   

2.
叶娅丽 《特区经济》2011,(9):154-155
本文阐述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找出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设想:加大宣传力度;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旅游开发;充分利用非遗节与新非遗公园。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紧迫性。甘肃、新疆两省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保护实施和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根基牢固,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以非遗特色村镇和特色街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嘉乐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52-157
在目前的定义下,地理标志无法传递给消费者准确的信息,损害了消费者福利,且无法满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的需要。增设与地理标志并行的相关概念,可以提高地理标志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相关行业良性发展,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应当注重增加并行概念间的区分度,以《商标法》中对商标的保护为参照底线。  相似文献   

6.
快讯     
<正>6月18日,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自治区群艺馆、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和西藏日报全媒体联合承办的第二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在拉萨闭幕。本次大展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2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9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6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集中呈现了西藏历史久远、丰富多样、永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政府投入不足,传承人存在"断层"危险,非物质文化保护环境的缺失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构建良好的"非遗"保护工作环境;培养传承人,避免"非遗"传承中的人才断层;构建平台,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宣传;针对特点,做好"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挖掘"非遗"的外在价值,契合城镇化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智慧小镇的建设,以南浔古镇作为实地营造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南浔古镇非遗智慧小镇文旅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旅游与非遗智慧小镇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文旅新体验;通过AR技术重现非遗技艺;打造线上非遗体验平台,辅助文旅发展;建设智旅平台,推动智慧小镇的形成和发展。在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丰富古镇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助推当地经济建设,为后续相关的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宏 《改革与开放》2016,(19):29-30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她之一的河南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等特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与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我国受到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影响愈发明显,我国在非遗保护和利用方面受到的冲击亦愈发显著,原有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当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河南省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以期促进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西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我省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陕北、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2项、省级453项、市级1127项、县级2292项,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我省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制订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6年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到217项,传承人数量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达到1076项,传承人数量为936人。就宁波市来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以机制为先导,坚持从规范、管理、制度入手,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使传承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非遗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娜 《走向世界》2014,(51):32-35
2014年10月11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举办。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为主要特色。展会期间,国内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为人们献上了一场非遗盛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化报记者王学思报道:如何建立健全可持续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如何有效监督和评估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落实情况?1月14日,文化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不仅梳理了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而且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为了总结和提炼10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非  相似文献   

14.
厘清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盘活资源分布现状。利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黄河流域7 0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在流域、省域分布上存在差异,整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且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结构。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最为明显,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相对较弱。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山东和河南是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度核心聚集区,在四川成都和甘肃兰州区域内也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分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社会文化层面的政策导向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自然地理层面的海拔高度影响次之,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两个维度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为提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水平,应该对其加强整体性保护和利用,以“非遗项目+旅游”的文化产业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  相似文献   

15.
冷嘉铭 《科技和产业》2023,23(14):59-65
针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面对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对岭南传统艺术影像档案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相似文献   

16.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壮族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过程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创意经济的全面兴起正好为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进行"非遗"传承人培训创新;"非遗"文化的认知创新;"非遗"传承机制的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创新传承文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以机制为先导,坚持从规范、管理、制度入手,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使传承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宁波非遗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先后推出非遗普查宁波模式、"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三位一体"评估体系、非遗考核退出机制、非遗保护高校联盟均属全国首创,并建立了完善的四级非  相似文献   

19.
杨艳 《特区经济》2020,(12):110-112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开发正在向体验旅游开发转变。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体验式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的区别着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路径与方法。针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的开发策略:实现从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依据"非遗"特色编制主题产品谱系、根据体验维度影响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体验质量、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