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秸秆资源化利用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方法 文章基于选择实验法和山东省978个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问题进行研究。结果 (1)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其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意愿将不断增强,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农户选择“愿意”的比重分别为54.9%、77.7%和82.8%。(2)秸秆禁烧政策、农户直接补贴、技术培训和完善市场等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率。(3)是否参加合作社、便利性认知、污染认知、政策认知和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有显著影响。(4)不同规模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偏好优先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规模农户对农户直接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中规模农户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技术培训;大规模农户对完善市场的接受意愿最高,其次为农机购置补贴。结论 要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性,必须制定多元化、综合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同时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新疆655份农户的调查问卷,运用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环境规制对农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从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双视角出发,对社会压力感知和环境认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激励规制和引导规制正向影响农户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且引导规制影响效果更显著,但约束规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影响不显著;社会压力感知和环境认知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即环境规制可通过加强农户社会压力感知和提高农户环境认知两条路径来促进农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基于此,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作用,高效治理农村粪污污染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揭示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以秸秆还田为例,利用湖北、河南1 77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分化水平下农户采纳意愿的差异性。结果 (1)社会信任、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社会信任主要通过感知利益间接作用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其中介效应分为别为0.165和0.001;(3)从多群组分析结果来看,低水平分化和高垂直分化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烈。结论 政府应构建农户高度信任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户多维度价值感知,针对不同分化水平的农户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以切实增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意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合理有效的政策激励方式,为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运行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条件价值评估法,基于安徽、山东两个省份354位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有92. 94%的受访农民愿意接受补偿;农民年龄、块均面积、当地是否有秸秆收购企业以及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受偿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价值认知对其受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1)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秸秆资源化利用成本以及农民受偿意愿制定补贴标准;(2)完善和落实秸秆资源化利用激励的配套政策措施;(3)创新培训与宣传方法,提高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知识水平及政策认知度。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国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农户采用现状,本文构建了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分析模型,利用冀、皖、鄂三省1288份农户调查数据,探讨感知价值和政府规制及其交互项对农户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持续采用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规制的实施和农户积极的感知价值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其中,政府的项目示范和农户的感知技术适用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第二,政府规制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政策宣传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感知社会价值,感知技术适用和感知成本投入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的作用也会受到项目示范的影响。第三,政府规制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普遍受到政府规制和感知价值的影响,而新生代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则主要受政策宣传规制和感知经济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引导消费者进行有机农产品消费,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消费者时有机农产品的主观知识、态度及对有机农产品环境影响重要性的认知三个因素对其有机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情况,并检验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机农产品支付意愿差异.主要结论有:(1)消费者有机农产品主观知识对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与农户低碳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户生产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陕西和甘肃两省的村域调查数据,以农膜和秸秆处理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分层回归分析了社会信任在环境公平感知和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1)在环境公平感知维度中,人际公平感知正向影响农户的农膜和秸秆处理行为; (2)对社会信任来讲,人际信任对农户农膜和秸秆处理行为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制度信任仅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人际信任在种际公平感知和农户农膜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制度信任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 同样,人际信任在人际公平感知和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而制度信任弱化了人际公平感知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影响。[结论]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是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关键因素,且社会信任在种际公平感知和农户农膜处理行为之间以及在人际公平感知和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文章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1)构建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2)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3)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3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绿色购买行为理论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的基础上,以人口统计变量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多群组分析。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绿色产品认知、环境认知水平和政府环境监管对绿色购买动机正向影响程度较高,绿色产品认知、环境认知水平和绿色购买动机对绿色购买行为正向影响较为显著,但公司环保认知对绿色购买动机正向影响不显著。多群组分析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性别和月收入等调节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田残膜覆盖利用的基本情况和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农田残膜的机械化回收、农田残膜的除杂清理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对今后农田残膜资源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农业工作者解决农田残膜带来的污染问题并且实现残膜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专利分析揭示全球秸秆利用技术的研发现状与态势,为中国秸秆产业创新技术发展提供情报支撑。[方法]文章利用Derwent Innovation (DI)、德温特数据分析软件(Derwent Data Analyzer,DDA)、incoPat等专业分析工具和平台,对申请年截止日期为2020年的全球秸秆利用专利申请趋势、专利布局、重要申请人、技术发展态势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截止2020年,中国秸秆利用发明专利数量为5.36万件,占全球的76.80%,居第一。美国希乐克公司专利申请量居首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列第二、第三位。中国专利申请呈“小而散”的特点。(2)中国秸秆利用专利布局主要在国内,涵盖了“五料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各领域,且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专利为主。(3)对全球排名前50申请人类型分析表明,国外申请人以企业为主,中国申请人类型则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4)中国秸秆利用专利授权率20.49%,转让与许可专利比例仅为5.56%,与发达国家差距仍较大(美国73.67%)。[结论]中国是秸秆利用专利申请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事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成效,目前相关研究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基于农户个体对技术预期收益、成本、风险等各维度感知的影响研究还较为欠缺,文章拟从此视角开展探析。[方法]从“感知—行动”分析视角入手,基于338家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综合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测度农户技术价值感知对其采用倾向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各影响路径在决策者个体特征、地形条件、辐射圈层及农户是否参与农业组织等变量上的响应。[结果]预期收益和综合价值感知对农户的技术采用倾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本和收益风险感知则对其采用倾向有负向抑制作用; 决策者个体特征对技术综合价值感知及其影响采用倾向的程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农户的技术成本认知、收益与健康风险感知影响技术采用倾向存在显著的地理条件响应; 是否为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成员在农户的价值感知影响技术采用倾向各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多渠道开展技术价值宣传、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节点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推广效用、加强农业技术价值感知的测度与引导等措施均可对提升农户技术采用意愿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湖北和河南两省1074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路径.结果表明:(1)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农户占比为52.89%,被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农户占比...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介绍了我国秸秆处理和利用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户秸秆利用方式呈现了多样化的态势,某些方式(如秸秆肥料)已经得到了商业化的推广,但是也存在着利用方式分布不均的现象。文章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选择秸秆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的某些身份特征(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是村干部等)与选取秸秆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将目前农户秸秆利用的问题总结为人群特征问题和秸秆处理问题2个大方面,共8个小问题。针对总结的问题,文章提出了1个原则、4个方向的解决对策,最后以多元公共行政观为指导,详细描述了其中一个方向的对策建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采用2015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以内的3 000位市民实地调研问卷数据,利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小区绿地、公园以及古树名木3个典型区域出发,研究了北京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支付意愿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市民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均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市民的支付意愿会对其支付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总体幅度较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对公众参与城市林业的宣传和引导,深化市民感知,营造全民支持城市林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公众作用;完善城市林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环节,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发展城市林业的基础,完善城市林业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17.
引导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将关系强度、感知价值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农村居民实地调研数据,探究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和感知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据此,政府应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强度,营造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的社会氛围,增强农村居民对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感知价值,引导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农户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结合辽宁四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计量分析。研究表明,秸秆技术的复杂性、资金和劳动投入、农户风险规避制约了秸秆技术的采用,而秸秆技术的经济效益、生产优势和农业推广能够促进秸秆技术的采用;"是否参加培训""家庭规模""健康程度""风险态度"对农户采用秸秆技术及其使用面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教育水平""耕地面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据此,文章提出了简化技术、加强培训、实行补贴以及针对性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作为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功效。但秸秆还田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因此,给予农户一定补贴等激励措施势在必行。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为例,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两个地区农户玉米秸秆的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受访者年龄、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秸秆焚烧查处力度是否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这5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访者是否是村干部和秸秆还田是否改善土壤质量这两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秸秆焚烧问题的农民、企业、政府行为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但秸秆利用率却较低.近几年,秸秆焚烧问题愈演愈烈,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该文对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对三者形成的"僵化"三角进行优化,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