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分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被害人是否因交付而丧失对财物的控制为标准,而不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控制了财物;仅仅确立诈骗罪既遂的一般标准,尚不能解决具体诈骗案件的既遂与未遂问题。因此需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形,具体认定"失控"之涵义,以便准确地认定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  相似文献   

2.
诈骗罪应以财物所有人或权利人是否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支配权为既、未遂的界定标准,诈骗罪未遂的犯罪数额指行为人意图骗取、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拟自愿交付但未实现的财产损失数额。参照盗窃罪的相关司法解释,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目标的诈骗罪(未遂)应当定罪处罚,原则上达到数额较大的诈骗罪(未遂)均可以定罪处罚,当诈骗罪既遂与未遂并存时,以重刑吸收轻刑从重为量刑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集资诈骗罪认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存在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集资诈骗行为;区分本罪既遂与未遂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集资款为标准;并具体分析了本罪罪数形态中法条竞合与牵连犯的认定,以及共犯中如何确认犯罪数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保险诈骗罪的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诈骗罪是刑法新增加的罪名,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对保险诈骗罪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加以论述;对不同行为方式“犯罪主体”的认定、保险诈骗罪“犯罪着手”的认定、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认定以及保险诈骗罪“罪数形态”的认定等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有客体和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要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并根据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处罚,把握本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本罪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摘要﹞共同正犯的既遂标准与单独犯的既遂标准不同。共同正犯的着手应采用“整体解决说”的观点,只要正犯中有人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犯罪,共同犯罪整体即视为已经着手实行。一部分正犯已经完成了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另一部分正犯并未完成的情况下,依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应认定共同犯罪整体实现既遂,并不会出现部分正犯既遂,另一部分正犯未遂的情况。共同正犯未遂的“意志以外原因”的认定基本与单独犯未遂的情况相同,但与单独犯的未遂仍存在分别。  相似文献   

7.
抢劫罪既遂标准的界定,关涉到刑法打击抢劫罪的力度和准确度,是刑法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在具体犯罪上的微观体现.然而其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标准,在学理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抢劫罪的既遂标准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刑法学界对该标准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具体运用仍有较大争议.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旨在使抢劫罪既遂与未遂判断标准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8.
共同犯罪未完成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犯罪活动中,因各种原因使得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存在着共同犯罪的未遂与其他犯罪形态共存的情况,如共同犯罪的未遂与预备共存和共同犯罪的未遂与既遂共存等情况,还存在共同犯罪的中止以及与其他犯罪形态的共存现象,如共同犯罪的中止与未遂共同犯罪的中止与既遂共存等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认识这些共存形态。  相似文献   

9.
盗窃存折案件的认定和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从存折的特性着手,分析了盗窃存折既遂和未遂的划分,盗窃存折之后的冒领与存款行为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对最高法关于认定盗窃存折案件的司法解释进行了评析,得出了应当以行为人最终取得的存款数额来认定盗窃数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诈骗罪的成立是否必须要造成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对财产损失的内容应该如何理解,对财产损失的认定应采用什么标准,中外刑事立法和刑法学者的观点均不相同。笔者着重谈论财产损失的认定问题,同时提出被骗者向行为人交付财物的特定目的有无实现是判断财产损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共同犯罪的既遂问题,介绍了认定共同犯罪既遂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结合当前理论和实务,分析了共同犯罪的预备问题、共同犯罪的未遂问题,重点分析了共同犯罪中部分人存在中止行为时,如何对各共同犯罪人准确定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但在外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上有无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目的,客观后果上是否骗取他人较大数额的财物。认定合同诈骗的犯罪目的时,应注意考察行为人的签约资格、履行能力,考察其有无虚假担保、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举动,有无履约的实际行动,对违约是否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贷款诈骗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涉及标的较大、对金融秩序破坏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罪的定性、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界定还不明确,侦查和审判实践中甚至提出以司法推定的方式来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此外,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争议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方法/过程贷款诈骗罪与其他涉及贷款犯罪的核心区别是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应当采取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对非法占有目的加以认定,而不是采取简单的司法推定方法来认定。通过考察法律规制的变动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效果可知,无论是过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以合同诈骗罪定性,还是当下只追究自然人贷款诈骗罪刑事责任,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都存在问题, 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结果/结论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无论是产生于申请贷款阶段还是使用贷款阶段,都不应该影响对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应当通过客观证据和主观证据共同认定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杜绝单一的客观司法推定。应当扩大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将其延伸至单位。  相似文献   

14.
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我国转化型的抢劫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转化型抢劫的认定和量刑,以及司法实践中对转化抢劫犯罪的立法理解,既遂与未遂标准以及它的适用条件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争论,因此在理论上搞清楚转化型抢劫罪的各种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目前学界对于单位合同诈骗罪尚没有展开研究。本文根据单位犯罪的一般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合同诈骗行为的种种表现,初步构建了单位合同诈骗罪的理论框架,对实践中的认定单位合同诈骗行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彭文贤 《企业家天地》2010,(10):190-190
一、案情 张某(男,26岁)一年内先后在某中学校园盗窃学生自行车十次,其中六次既遂,价值600元,四次未遂.价值300元,张某最后一次作案被抓获归案。被害人王某因多次被盗,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合同诈骗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本文拟对“非法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及其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认定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冀对刑法理论和刑事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一司法案例”收集的140件走私刑事案件判决①为研究范本,对走私犯罪司法认定中涉及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的关系、海关行政行为不当对走私罪认定的影响、从旧兼从轻原则中旧法如何理解、单位走私的判断标准、没有实际成交价格如何计算偷逃税额、鉴定机构的合法性、通关走私既遂未遂的区分、刑法第156条的理解适用、走私普通货物罪的罪数认定等九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贷款诈骗罪”的设计,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之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难以认定,罪状面窄。建议将单位列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增设贷款虚假陈述罪。  相似文献   

20.
转化型抢劫罪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准确适用刑法第269条,必须明确转化型抢劫罪的概念,明了该罪的法律特征,正确理解“空场”的含义,准确把握罪与非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