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波经济》2006,(9):3-16
市域经济是城市主导、极化型的区域经济形态,是更具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等特点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地方治理模式。它是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发展市域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市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探求其内在规律,加快推进市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发展市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资源统筹、区域协调、服务共享、社会和谐是发展市域经济的根本要求。宁波发展市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市场主导下市域资源的统筹配置,强调各县(市)区协调、均衡发展,保证公共服务普遍和广泛亨受,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用科学发展观来提升和壮大市域经济,一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夯实市域经济的基础;二要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打造市域经济的“龙头”;三要实施“城乡化一体化”战略,推进市域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市域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务之急是要面向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从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象怀化市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大市,大幅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益,着力提升市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已经成为事关全市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提升市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5.
洪芬 《宁波经济》2005,(5):23-24
发展市域经济的目的足为了推进宁波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协调发展。协调发腱足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市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市域内的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域内经济的发展也能适应社会发展要素的需要,并且经济的发腱也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发展,不足只对一方提出要求,只要求一方同另一方去协调,而足各个发展要素相互满足对方发展的要求,倘若一方的发展没有适应他方的发展,就会失调。这足协调发展规律的根本表现。  相似文献   

6.
市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为了结合宁波区域发展的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和发展模式转换,切实把宁波经济社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发展市域经济的探索是一个广泛和动态的群众性社会实践过程,市域经济的研究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推进到新的阶段,指导并推动宁波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失时机地推进市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六大联动”的必然选择,成为宁波用足用好体制政策优势、落实中央和省对宁波战略定位的重大策略。什么是市域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市域经济?如何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推进市域经济发展?这些问题摆在我们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面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此,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组织了推进市域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择要发表,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发表真知灼见。本刊将继续刊登深入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6,(9):20-22
在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地级以上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域内部各区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在功能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都逐步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域经济发展初显成效,而且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显示出了加快推进的趋势,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市域经济是一种统筹协调发展、又突出鲜明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市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支撑,而“文化力”则是“软实力”的主要构成。文化力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能力和精神、文化产品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独特的文化力将对市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6,(9):22-23
从目前宁波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发展形势看,宁波的市域经济阶段转变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宁波市域经济正处于两个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正由大都市初期阶段向大都市的成熟阶段、大都市圈培育阶段转变,由县域经济为主体的阶段向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的阶段转变。在这种特定的阶段,宁波必须按照特定阶段的发展规律办事,抓住有利的机遇,进一步强化市域经济,消除区域壁垒,形成市域合力,全面推进市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姚龙 《黑河学刊》2002,(6):25-26
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必须突出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放手、放胆、放开发展个体私营,使之尽快成为“主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06,(9):28-29
坚持以内外统筹发展为重要动力,促进市域经济的高度开放,是市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改变单纯注重本区域开放政策的状况,努力增强服务于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开放的平台功能,形成市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而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也具有强大的辐射、集聚、示范作用,是市域经济对外开放的节点,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市域开放格局转变市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宁波必须在带动  相似文献   

13.
驾市域化经济之舟拓农行商业化之路中国农业银行永济市支行近年来,我们永济市支行以市域化经济为契机,围绕当地政府确定的“稳粮棉,兴果菜,深加工,进市场,上效益”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贷款投向,调整支农定位,在大力扶持麦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林果业、蔬...  相似文献   

14.
姜福 《黑河学刊》2000,(2):21-23
五大连池市有120万亩耕地,50万亩草原,180万亩林地和50万亩水面,有着巨大的农业资源优势。全市2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14万,农村不富,农民不富,整个市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们把发展产业化经济作为振兴市域经济的突破口,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经济》2006,(9):34-35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构建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创新过程。整个"十一五"时期,发展市域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在这样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下,必须综合考虑该阶段市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现实基础及发展部署,确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建立统分结合的市域规划管理体制规划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城市群内相关节点城市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各类城市市域内部各领域正形成紧密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市域经济发展正逐步显出成效,而且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显示出了加快推进的趋势。那么,从宁波的情况看,市域经济也正在以一种成熟的经济形态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提高认知、理解市域经济,自然也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而来自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市域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市域经济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市域经济足区域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宁波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发腱市域经济足顺应经济仝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傅根友 《浙江经济》2006,(17):48-49
初步的实践探索 编制了一套统筹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交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以及教育卫生布局规划等覆盖城乡的市域总体规划;市域中北部工业经济区规划、市域南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园区基地布局规划、重点集镇总体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市域村庄布点规划、示范村和整治村规划等村庄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等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等。这些规划为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构筑了主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在由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深化区域统筹、推进科学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配置重大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以及公共产品,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宁波都市经济圈,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宁波经济》2006,(9):26-28
宁波市域产业集群发展既要符合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市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结合宁波市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未来宁波市域产业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出产业高级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国际化、产业集约化和产业信息化五大趋势。产业高级化:从单一性向综合型转变产业高级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也是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宁波的市域产业高级化,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眼于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