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合作是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危机的两大类型(公地悲剧和公共劣品)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克服。合作并非客观发展的必然,合作是有条件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环境保护非合作。将环境非合作引向合作,这是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开展环境保护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人们已尝到了环境恶化的苦果。21世纪,人类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同样面临着生态与环境危机。清醒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并及早研究其对策,不仅是整个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据中国人口统计专家预测,下世纪中叶,将达到15—16亿高峰。同时我国还有650万贫困人…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危机是我们面对的矛盾现实境况,然而既有的人类生态理性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反思唯经济发展的政策理性和物质中心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地球环境是人类的整体性利益,人在自然界中的利益份额应该设定边界,认识到自身对于自然力量的卑微地位,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等基本观点,为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何文平 《新经济》2014,(26):88-88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凸现。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与关注度近些年来大幅提高,这给海南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环境保护压力。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值得深思,本文试图从环境会计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希望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偿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必然思考和自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有关组织构造的可持续发展测量指标体系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多种,这些指标体系虽然构造不同,但绝大多数都把科技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人口控制、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要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很大程…  相似文献   

6.
资源与环境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兼容并存。由于人类在两者之间的相互运动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对资源环境保护,这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高翔 《经济师》2000,(11):127-127,157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界应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思想。工业社会对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 ,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必须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持步调一致 ,这样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人类永续生存。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家园上大兴土木,开山辟地,筑路架桥,修房建厂,这些工程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但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对该大桥进行了环境岩土影响分析与评价,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有效控制施工速率与现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地质环境变化和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源动力。当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常常诱发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经济和地质灾害活跃多发期,因此,在协调好经济快速增长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的同时,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增长都要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物,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随着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不断增大,环境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努力探索保持环境系统平衡的途径。只有环境系统保持平衡,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的最高级监督形式,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下面就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孟庆国 《发展研究》1999,(11):29-30
1、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下行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变这种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手段,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但现实中的科学技术仍然经常性地用于破坏多于发展的发展过程。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无疑给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社会经济放在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政治的主要职能和实践范式也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当前环境危机严峻,现代技术面临诘难,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出现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传统政治实践开始走向生态政治实践。通过改进现代工业技术的"人类世"范式,努力克服现代工业技术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环境危机与人的危机,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生态政治实践的主要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科技的法律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是造成科技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发展一种既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生态科技。分析了我国现有法制对促进生态科技发展方面所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并提出了对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修正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成 《大陆桥视野》2012,(14):158-159
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文江 《大陆桥视野》2011,(18):95-95,97
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因此现在的人们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首先要从建筑行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对环境的保护,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施工和材料方面开始着手了,建筑行业应当采取绿色施工和环保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对环境的改善。减少建筑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化视野的高危时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工业文明将人类推进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阶段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危机,人类正在步入后果严重的高危时代。在对高危时代中各种危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危机的动因、形式、范围以及影响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强化危机意识、推动全球化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合作机制以及构建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等举措,力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税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现时环境保护税收的政策,分析现时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局限性,说明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环境保护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开征单一环境保护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计税依据和税率及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  相似文献   

19.
卢艳 《时代经贸》2013,(4):180-180
当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7社会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富足和便捷。然而,科学技术逐渐获得了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调,形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本文旨在反思科技文化,融合诸多元素,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教会世人如何开发和生产,也教会世人怎样消费和享受,把人类带向以扩大物质享受为根本导向的物欲横流的社会。膨胀化的物欲与非对称性的科技进步之间的互动,在极大地推动物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社会陷入“经济—环境”怪圈之中:经济增长异化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对立面”—生态环境危机。我国近年来全面承袭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因而也陷入“经济—环境”怪圈之中,这样的严峻形势警示国人: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