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教模式 ,这种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高质量 ,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为目标 ,以实践为核心 ,以企业为重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其中 ,一元是学校 ,一元是企业 ,双元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一、双元制令德国经济腾飞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制造”为质量优秀的象征。这一切要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高职纺织专业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了"互联网+"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融入高职纺织专业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及"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纺织专业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方法。高职教育应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提高学生适应"互联网+"的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思路已经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情感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职工业分析专业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旨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现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先进职教教学理念,把教学信息化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开发能力本位课程,优化教学方法。同时,专业课程教学应具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代班组》2012,(8):47
(一)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于是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教学工厂"并不意味着在学校之下再办一个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个工厂定点实习,而是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新加坡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举办了各种培训中心,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内在实质和突出特点,并就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许磊 《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00-101,106
"工学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染整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促进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也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增进产学研校企合作对印染企业的技术革新,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提升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地方企业发展转型,缓解就业问题,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文中介绍了"工学融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对影响"工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速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对企业改革的适应性 ,分析了职技教育的现状和企业改革的迫切需求 ,强调职技教育一定要适应企业改革的进程 ,充分认识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是职技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与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总研究报告(共15万字)的内容提要。课题研究报告已于1999年12月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鉴定。课题研究报告根据我国电力行业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探索行业职教规律 ,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对电力行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可供领导决策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订单"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所所属企业的高职院校,潞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结合省内整合煤炭资源的形势和潞安煤企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积极调查研究,制定切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成功实践了1006名煤炭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订单"培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立足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10.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商洛供电公司积极探索和实践企业党建创新模式,坚持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实施"党旗引领"系列活动,持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全面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点亮"秦岭深处党旗红"党建品牌,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适应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是由原海安县纺织一厂改制组建的民营企业,以纺纱、制线、贸易为主,创办于1977年,经过30多年从一个只有3台细纱机的棉纺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20万纱锭、1650名员工、380名专业技术人员、5.2亿元资产总值、专业生产高档纯纺、混纺针织、色织纱线的企业。办企34年来年年保持盈利,其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均居全国同行前列,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23亿元,利润5490.60万元,税收4801.26万元。  相似文献   

12.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创了"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该模式从理论上打破了以往的人才培养思想,得到了高职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该项成果获得了"纺织之光"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我单位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党支部几年来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逐步加强职工企业精神教育,使经营承包工作象芝麻开花节节高,由1996年亏损86万元到去年获利润100多万元,单位也被评为现场管理"一流车间",党支部也连续三年被评为武钢先进党支部。我们的体会是,要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必须加强职工的企业精神教育。一、新时期企业精神的特点和内容所谓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企业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意志、品质、风格和作风的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1、明确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企业的本质特征。我国新时期的企业精神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建  相似文献   

14.
技术核心能力是高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平台--台阶"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1993年起,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就共同制定了有关的政策,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并先后认定了五批共203家企业的技术中心。几年来,企业技术中心在围绕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了技术中心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中心运行机制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为了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促进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1998年12月,国家经贸委商有关部门共同制…  相似文献   

16.
染整专业在纺织高职院校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快速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毕业后迅速能顶岗工作,是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课题。地处我国染整企业比较集中的江苏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染整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中,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生产教学实践,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欢迎。这一教学改革获得了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为了帮助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解决人员流失的问题,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了基于熵权法及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培训机构人员流失风险预测方法,在经典物元可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极值最优点"的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可为物元可拓模型中的极端经典域构建不同的关联函数,取得了关联度的最优拟合效果,并以A教育培训机构为例验证了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应用改进物元可拓法研究人员流失问题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帮助培训机构解决人员流失问题。研究方法为教育培训机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组织管控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是当代经济条件下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校企合作有"订单培养"、"校中企"、"企中校"、"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等五种模式。服装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双主体"得以体现,教学上实现了"双师"指导。但也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完成的作品不能完全符合企业要求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他方利益为先、政府支持、完善制度等措施,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薛泽和 《山东纺织经济》2011,(10):115-115,122
今天的中国需要怎样的职业教育?从本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等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坚持本土化实践,贴近市场,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是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推行"首席员工制"是调动员工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提高能力有效途径,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