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河南却陷入了边缘化境地,呈现出“塌陷”的困境。中原兴,中部起,“中部崛起”不管是首先还是最终都必须“中原崛起”,那么“中原崛起”面临着怎样的契机,存在着有哪些掣肘呢?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东部龙抬头"、"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当,当这些都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时候,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历史上曾代表"中国"本义,曾是繁荣象征的中部地区,反而成了"经济盆地"。在这拥有3.61亿人口的10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晋豫鄂皖湘赣的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构成中华神州的心腹。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显落后,他们遭遇了怎样的发展瓶颈?今年年初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04年工作任务时称,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时间,"中部崛起"成了与"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的"同日而语"。时将一年,"中部崛起"得怎么样?"中部崛起"的障碍还有哪些?为此,《中国经济周刊》分赴中部六省采访调研,从本期陆续推出《中部崛起》系列封面报道。本期推出最早提出在中部崛起,同时也是位于"中部盆底"的江西报道,是为开篇。  相似文献   

3.
《山东建设》2006,(8):16-16
“中原定,天下安,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高层决策者日前终于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人民大学190多名豫籍博士生自发组织成立的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博士生研究会于2005年11月27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宣告成立,并成功召开了首届“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豫籍博士生自发组织召开,并邀请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开创了理论研讨会的新形式。不久前,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徐光春为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五十五周年发来贺信。认真学习了徐书记关于“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在实现中部崛起中担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和雄厚的智力支持。期盼母校充分…  相似文献   

5.
"中原定,天下安",中国高层决策者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区域发展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要素聚集能力、资源配置效率、产品竞争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四大维度对我国31省、市或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精细分析和对比考量。采用标准化、功效系数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拉开档次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逐级加权合成得到区域发展能力总指数。最后,以中部地区为例,从发展能力的视角衡量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凸显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出制约我国中部地区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根源,并提出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最先喊出"中部崛起"的江西省,成了中部崛起话题聚焦的中心江西要跨出"中部塌陷",切实实施"职业教育优先、特色产业优先、循环经济优先、创新能力优先"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优先。今年,沿海地带出现的"民工荒"的背后是技工荒,它预示了传统的体能劳动者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通过职业教育将体能劳动者转化为技能劳动者,已迫在眉睫。对于江西来说,无论从劳务输出,还是从加速工业化角度,都应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通过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8.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之后,县域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县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部与东部地区差异的主要体现,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和"中部崛起",就必须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为社会建设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使得许多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随着"沿海率先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逐渐落实,从中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使得中部崛起的战略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同时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需要研究人员针对中部地区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正是因为中部崛起战略地落实对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中部崛起战略理论基础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中部崛起战略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的案例,对中部崛起战略理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中部崛起凭什么,目前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尽快促进中部崛起,这是目前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部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呈现"中部塌陷"局面.本文以波特的竞争力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从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辅助产业与支撑产业、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中部崛起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部崛起的背景不同于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起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机会。中部发展的突出背景是全球化和有东部的经验可资借鉴.可以依托区域发展的"学习效应",发挥中部区域发展的后发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整体崛起,以合作创新为核心的路径选择是正确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3.
仿佛是惊涛裂岸,仿佛是惊雷动地。“中部崛起”犹如早春的惊雷,撞击着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心弦。“中部崛起,湖北首当其冲!”在湖北省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中部崛起”成了与会代表的最大兴奋点;一件件议案和建议,几乎件件事关“中部崛起”。荆楚大地扬起了崛起的层层波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自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之后,这一命题始终振奋着6000万荆楚人民的心。2004年7月,湖北省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措施。2005年1月,在湖北省的两会上42名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4.
今天,“中部崛起”已经风起云涌。在2004年年初召开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200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中部崛起”成为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五年前的“西部大开发”、两年前的“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文章从城市化的角度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探讨。通过市场需求、社会分工、城市效应和创新等渠道,城市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城市群、增长极培育、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等问题加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两年多的时间,"中部崛起"早已不再只是当初那个令人振奋的口号。从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中部崛起"的概念到今天,中部六省已经以加速之势为中国经济蓝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仿佛是惊涛裂岸,仿佛是惊雷动地。“中部崛起”犹如早春的惊雷.撞击着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心弦。“中部崛起,湖北首当其冲!”在湖北省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中部崛起”成了与会代表的最大兴奋点,一件件议案和建议,几乎件件事关“中部崛起”。荆楚大地扬起了崛起的层层波浪。  相似文献   

18.
李宏宇 《特区经济》2006,210(7):194-195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防止出现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既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个区域的崛起和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内部的创新。创新是一切动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惟有创新,中部才能崛起。  相似文献   

19.
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引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要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不断丰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涵;结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方向,积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刻认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中部崛起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鼎 《特区经济》2009,(5):189-19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本文在分析中部崛起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现阶段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不协调现状与原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